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信息化社会下先前失败结果与政府公信力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9 10:49

  本文关键词:信息化社会下先前失败结果与政府公信力的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先前失败结果 信息化社会 政府公信力 信任倾向 政府透明度


【摘要】:政府公信力是在政府管理活动中展示的,体现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一种信任关系。政府公信力主要是运用各种信息传递方式与民众之间建立相对持久的相互信任的关系,以获得民众对政府机关机构以及公务员的拥护,最终达到修复政府行政行为的效率以及改善社会的整体效益。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主要的特征,并深刻地影响着公众的信息传递方式和政府的管理方式。然而,我国政府并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热潮所带来的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机会,使得政府相关工作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一问题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因此,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探讨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已经成为学者重视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信息社会为政府管理理念和范式转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政府改革的主要力量之一。任何的变革都会带来相应的风险,因此信息化社会使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成为一种风险决策。本文基于风险决策模型,构建了先前失败结果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模型,并探究了信任倾向和政府透明度在信息化社会下是如何影响先前失败结果与政府公信力关系的。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共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本文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并利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研究模型进行了验证和讨论。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先前失败结果对政府公信力有负向影响作用。政府透明度在先前失败结果与政府公信力之间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信任倾向的中介作用实现的,即对生活在政府透明度不同地区的公众来说,先前失败结果对信任倾向有不同的作用,进而对政府公信力有不同影响。本研究基于信息化社会的特点引入风险理论以及风险决策模型来研究政府公信力,考察政府透明度在先前失败结果与政府公信力之间的调节作用,扩展原有的政府公信力的研究视角。其次,引入信任倾向,解释政府透明度具体是如何在先前失败结果与政府公信力之间发挥调节作用的。信息化社会下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更应该重视先前失败结果,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倾向,使得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转化为低冒险决策。此外,通过适时地提高政府透明度,就政府先前失败结果进行合理地揭示,有助于减少先前失败结果对政府公信力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先前失败结果 信息化社会 政府公信力 信任倾向 政府透明度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第一章 绪论10-20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10-11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11-13
  • 1.2.1 研究目的11
  • 1.2.2 研究意义11-13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13-17
  • 1.3.1 国内政府公信力的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13-15
  • 1.3.2 国外政府公信力的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15-17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7-20
  • 1.4.1 研究内容17-18
  • 1.4.2 研究方法18-19
  • 1.4.3 技术路线19-20
  • 第二章 理论基础研究20-34
  • 2.1 先前失败结果的理论基础20-21
  • 2.1.1 先前结果的概念界定20
  • 2.1.2 先前失败结果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20-21
  • 2.2 政府公信力的理论基础21-24
  • 2.2.1 政府公信力的概念界定21-22
  • 2.2.2 政府公信力的特点22-24
  • 2.3 信任倾向的理论基础24-25
  • 2.3.1 信任倾向的概念界定24
  • 2.3.2 信任倾向的影响因素24-25
  • 2.4 政府透明度的理论基础25-27
  • 2.4.1 政府透明度的内涵25-26
  • 2.4.2 政府透明度的理论基础26-27
  • 2.5 信息化社会的特征分析27-30
  • 2.5.1 信息化社会的概念界定27-28
  • 2.5.2 信息化社会的特点28-30
  • 2.6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30-34
  • 2.6.1 假设的提出30-33
  • 2.6.2 概念模型33-34
  • 第三章 实证研究设计34-39
  • 3.1 变量的测量34-35
  • 3.1.1 先前失败结果的测量34
  • 3.1.2 信任倾向的测量34-35
  • 3.1.3 政府透明度的测量35
  • 3.1.4 政府公信力的测量35
  • 3.2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35-36
  • 3.2.1 问卷设计35-36
  • 3.2.2 数据来源36
  • 3.3 样本描述性统计36
  • 3.4 信度与效度检验36-39
  • 3.4.1 信度检验36-37
  • 3.4.2 效度检验37-39
  • 第四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39-43
  • 4.1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39-41
  • 4.2 假设检验结果41-43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43-46
  • 5.1 研究结果与讨论43-44
  • 5.2 管理实践的启示44
  •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44-46
  • 参考文献46-53
  • 附录53-5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55-57
  • 致谢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铁汉;提高政府公信力 建设信用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03期

2 盈竹;政府公信力,稳定与效率的纽带[J];小康;2005年09期

3 高卫星;;试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与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07期

4 贺培育;杨畅;;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综述与展望[J];求索;2005年12期

5 李能;;着力提高政府公信力[J];当代江西;2005年09期

6 柳朴方;卢雅卿;;浅析中国政府公信力现状[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7 王福鑫;;试论政府公信力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杨金木;;提高政府公信力之我见[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08期

9 张旭霞;;试论政府公信力和公众的话语权[J];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09期

10 贺培育;殷为;;提升政府公信力:问题、意义与对策[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化市行政学院课题组;孙蔚;;乡镇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2 刘金梅;;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途径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3 王颖;;提升政府公信力 构建首都和谐社会[A];全面小康:发展与公平——第六届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12)论文集[C];2012年

4 罗佳;;论微博时代的政府公信力建设[A];全国水利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及水文化研究2012年度优秀论文集[C];2013年

5 张旭霞;;试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途径[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世谊;时伟;;论新时期提升政府公信力的路径选择[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薛瑞汉;;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现实意义及路径选择[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杨艳元;;浅谈政府公信力建设问题[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吕龙丹;;转型时期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风险分析[A];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12)——行政体制改革与政府能力建设研究[C];2011年

10 李坤龙;;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与对策[A];民生建设与公共事业发展研究——基于公共事业发展的保障和改善民生途径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教学研究会会长 薄贵利;十大因素影响政府公信力[N];人民日报;2008年

2 荷丰;政府公信力拷问官员良知[N];中山日报;2009年

3 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研究员 欧阳君山;落实“新36条” 政府公信力的难得机遇[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4 李艳霞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社会底层政治信任研究”负责人、厦门大学副教授;坚持以人为本 提升政府公信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舒圣祥;坚持违法承诺就有政府公信力?[N];深圳商报;2012年

6 本报评论员 闻道;别让质疑声遮蔽政府公信力[N];济宁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蔡若愚;微博时代,重塑受伤的政府公信力[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8 陈朋;公务员形象关乎地方政府公信力[N];学习时报;2012年

9 郑文;“万能回复”让政府公信力“伤不起”[N];河北日报;2013年

10 河北省政研会课题组;影响基层政府公信力的原因与对策[N];沧州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郝玲玲;政府公信力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杨畅;基于政府绩效评估的当代中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祖迎;转型期中国政府公信力强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夏芳;我国政府公信力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3 郭玲;网络社会背景下政府公信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蒋律;网络时代下政府公信力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5 黄菊;绩效理念视角下的中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策略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6 莫柳娟;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7 王淑华;基于公民参与的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8 陈媛媛;社会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基层政府公信力建设[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李宗方;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朱晓洁;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606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10606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4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