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吐鲁番市红柳河园艺场汉维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3 18:37

  本文关键词: 红柳河园艺场 汉族 维吾尔族 民族互动 出处:《新疆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之间相互杂居,聚居,民族关系也成为社会关系结构中基本的社会关系,民族关系的稳定是新疆发展的头等大事。作为新疆人口最多的两个民族,维吾尔族与汉族间的民族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维汉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构成了现在新疆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受新疆不同的地域、风俗文化的影响,维汉关系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以吐鲁番红柳河园艺场作为具体的研究案例,通过走访调查红柳河园艺场维吾尔族、汉族职工间的交流、互动,结合民族学调查方法,分析场内形成的的汉维关系。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红柳河园艺场的概况,主要介绍园艺场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经济背景及组织结构;第二部分为国营体制下园艺场内汉族与维吾尔族职工间的互动,以党团、政府、民间组织在场内开展的民族工作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社区内汉族与维吾尔族居民在生活上的交往,通过对居住格局、语言使用、宗教与社会习俗等变量的分析,反映了场内汉维民族关系的现状;第四部分为企业汉族与维吾尔族职工在生产上的交往中,包括土地承包、技术交流、用水问题等;第五部分是对园艺场汉维民族关系研究的思考,分析了红柳河园艺场汉维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成功经验、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Abstract]:Xinjiang is a region inhabited by many nationalities.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live together and live together. Ethnic relations also become the basic social relations in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relations. The stability of ethnic relations is the top priority of Xinjiang's development. As the two most populous nationalities in Xinjiang, the ethn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Uygur and the Han nationality have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cultural exchange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Uygur and Han nationalit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ygur and Han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regions and customs of Xinjiang. This paper takes Turpan Hongliuhe Horticulture Farm as a specific case study. By visiting and investigating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among the Uygur and Han nationality workers in Hongliuhe Horticulture Farm, and combining with the ethnographic investigation method, the paper analyzes the Han-Wei relationship formed in the field.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describ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Hongliuhe horticulture farm, mainly introduces its geographical position, historical evolution, economic background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 second part i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an and Uygur workers in the garden farm under the state system. The third part i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Han and Uygur residents in the community in their daily liv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living patterns, language use, religion and social customs, and so on. It reflect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an and Wei ethnic relations in the field, 4th part i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Han nationality and Uygur workers in production, including land contract, technical exchange, water use, etc. The 5th part is a reflection on the study of the Han and Wei ethnic relations in the horticulture farm. It analyz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Han and Wei ethnic relations in the Hongliuhe Horticulture Fiel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C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利益调整与民族关系新变化[J];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03期

2 乌力吉;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J];前沿;2000年09期

3 鲁渝生;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研究[J];满族研究;2001年02期

4 马颖章,郑继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民族关系的新特点及对策[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杨建新;关于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中的几个问题[J];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01期

6 周平;关注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关系变动[J];今日民族;2002年10期

7 李忠斌;论城市民族关系的特点、结构与功能[J];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02期

8 张之佐;从传统的中国西北民族关系看西北地区的现代化[J];青海民族研究;2003年01期

9 马志敏;以科学发展观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张海楼,张科;以法律为准绳 调整好民族关系[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佳生;;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徐黎丽;陈建军;;论风俗习惯与民族关系的互动影响[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徐黎丽;;接触与非接触——影响民族关系的变量分析[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4 赵健君;;论中国民族关系基础理论发展创新[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3集)[C];2008年

5 杨嘉铭;;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民族关系与政治稳定调查研究[A];“西藏和其他藏区现代化道路选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杨圣敏;;历史上民族关系中的几个问题[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7 高芳;董西彩;李媛;陈怀川;;乌鲁木齐市民族关系现状调查与研究[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高芳;董西彩;李媛;陈怀川;;乌鲁木齐市民族关系现状调查与研究[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白振声;;论文化与民族关系[A];民族学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10 郑洪芳;王宏晓;;论现代城市中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构建[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 马强;宗教宽容方能保证民族关系和谐[N];中国民族报;2013年

2 明浩;民族关系中值得关注的“过滤”现象[N];中国民族报;2013年

3 记者 吴艳;国内外学者研讨世界民族关系与发展趋势[N];中国民族报;2013年

4 何龙群;民族关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浅议(上)[N];中国民族报;2013年

5 何龙群;民族关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浅议(下)[N];中国民族报;2013年

6 付广华;壮汉民族关系研究的新收获[N];中国民族报;2014年

7 段煜炜;认真做好新时期城市民族关系协调工作[N];承德日报;2005年

8 周竞红;科学发展观更利于巩固良好的民族关系[N];中国民族报;2004年

9 周竞红;科学的发展观有利于巩固和发展良好的民族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10 课题组;云南民族关系史研究[N];云南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艳玲;当前新疆北疆基层民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宋鑫华;民族关系协调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蒋立松;中国西南地区民族关系基础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路宪民;社会文化变迁中的西部民族关系[D];兰州大学;2008年

5 周竞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关系史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刘智文;东疆民族关系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瑶瑶;青海海西州汉族移民文化变迁及民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李洁;变迁、互动与交融[D];兰州大学;2009年

9 郑炜;北宋民族关系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冯霞;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汉族移民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晔;论城市化进程中喀什市的民族关系[D];新疆大学;2008年

2 郎雪霞;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关系现状及发展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3 杨东兴;新时期民族地区藏汉民族关系的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4 刘莉;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炀;花为媒:柳城畲族镇畲汉民族关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6 格根塔娜;改革开放以来蒙汉民族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袁小飞;影响北京市民族关系的因素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李建国;甘南地区民族关系与社会稳定互动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敏俊卿;甘南地区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阿依努尔;新疆维、哈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271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15271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3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