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放大与衰减:环境风险的路径丕变及其内在机理——以两类环境风险事件的比较为例

发布时间:2018-03-25 13:42

  本文选题:环境风险 切入点:风险的社会放大 出处:《新视野》2017年04期


【摘要】:近年来,环境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安全造成诸多负面影响。本文在"风险社会放大框架"的简化模型下,以两类典型环境风险事件为切入点,立足于此类事件的演化路径开展研究。在指出环境风险演变经历了生成与外化、放大与衰减、波及与消亡三个阶段后归纳出:社会、心理等人为因素引发的环境风险客观上呈现出一种风险放大的趋势;与之相反,自然因素引发的环境风险往往呈现出一种风险衰减的趋势。而系统参与和政府信任是促使环境风险演化呈现路径丕变的核心机制,两种机制弥合形成了"积极—信任"型、"偏离—信任"型、"积极—疏离"型、"缺位—疏离"型四种弥合机制,其中"积极—信任"型的弥合机制更有利于环境风险的衰减。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environmental risk events have occurred from time to time, which have caused many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ublic safety of our country. Under the simplified model of "risk society amplification framework", this paper takes two kinds of typical environmental risk event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fter pointing out that the evolution of environmental risk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namely, generation and externalization, amplification and attenuation, ripple and extinction, the following three stages are concluded: society, society, and so on. The environmental risk caused by human factors, such as psychology, presents an objective tendency of risk magnification; on the contrary, The environmental risk caused by natural factors often shows a trend of risk attenuation, and system participation and government trust are the core mechanisms to promote the evolution of environmental risk. The two mechanisms have formed four types of bridging mechanisms: "positive-trust" type, "deviation-trust" type, "positive-alienation" type, and "vacancy-alienation" type. Among them, the "positive-trust" type of bridging mechanism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attenuation of environmental risk.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基金项目“政府防治海洋环境风险研究”(2015JDZS04) 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青岛市沿海大型项目环境风险防控机制研究”(QDSKL1 601020)
【分类号】:D6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龚文娟;;环境风险沟通中的公众参与和系统信任[J];社会学研究;2016年03期

2 王刚;;海洋环境风险的特性及形成机理:基于扎根理论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04期

3 邱鸿峰;熊慧;;环境风险社会放大的组织传播机制:回顾东山PX事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05期

4 杨银娟;;社会化媒体、框架整合与集体行动的动员:广东茂名PX事件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5年02期

5 汪伟全;;风险放大、集体行动和政策博弈——环境类群体事件暴力抗争的演化路径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5年01期

6 张乐;童星;;信息放大与社会回应:两类突发事件的比较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付华;沈菊琴;;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对居民生活质量影响的ABMS模型构建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08期

2 王刚;宋锴业;;放大与衰减:环境风险的路径丕变及其内在机理——以两类环境风险事件的比较为例[J];新视野;2017年04期

3 沈毅;刘俊雅;;“韧武器抗争”与“差序政府信任”的解构——以H村机场噪音环境抗争为个案[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4 吕蕊;石培基;聂晓英;张学斌;;河西走廊产业园区集群化发展机理研究——基于扎根理论分析[J];地理科学;2017年05期

5 李翠霞;常乃军;赵岷;;体育赛场中群体性暴力事件的特征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6 孟利艳;;青年网络混合型抗争的运作逻辑——一项基于NVivo11.0的扎根理论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7年04期

7 张广利;王伯承;;邻避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认知塑造:建构与反思[J];社会建设;2017年02期

8 朱正威;王琼;吴佳;;邻避冲突的产生与演变逻辑探析——基于对A煤矿设施当地民众的实证调查[J];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03期

9 韩瑞波;;理解环境抗争中农民的集体行动——关于环境抗争的研究评述[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10 王刚;张霞飞;;风险的社会放大分析框架下沿海核电“去污名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卜玉梅;;从在线到离线:基于互联网的集体行动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以反建X餐厨垃圾站运动为例[J];社会;2015年05期

2 邱鸿峰;熊慧;;环境风险社会放大的组织传播机制:回顾东山PX事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05期

3 黄杰;朱正威;王琼;;风险感知与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健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4 李莹;林功成;;制度信任和政治兴趣对政治参与的影响:以香港为个案[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01期

5 高勇;;参与行为与政府信任的关系模式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4年05期

6 洪大用;;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与反思[J];思想战线;2014年04期

7 王炼;贾建民;;突发性灾害事件风险感知的动态特征——来自网络搜索的证据[J];管理评论;2014年05期

8 华智亚;;风险沟通与风险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应对[J];人文杂志;2014年05期

9 胡象明;王锋;;一个新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分析框架:风险感知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04期

10 高文s,

本文编号:16633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16633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8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