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群体、边民与他者——贵州穿青人的族群形成和认同
本文选题:族群形成 + 族群认同 ; 参考:《青海民族研究》2017年01期
【摘要】:穿青人是包含有多种族群成分的人们共同体,在历史上属于华夏边缘的中间群体,形成了一种中间化的心理和认同。在民族国家的建构中,由于忽略了地方文化的复杂性,穿青人被官方识别为汉族的一支,导致族群的外部分类和内部认同呈现出较大的张力。族群关系紧张的内部原因和边疆国家化的外部动力,使穿青人的族群认同逐步提升为民族观念。穿青人少数民族化的诉求,是边缘族群逆转边缘地位的选择。本文从族群形成的概念出发,通过长时段的观察,梳理穿青人从中间群体、边民到他者的形象变迁,表明在边疆国家化背景下,地方族群如何展开实践,维持自己的社会文化疆域。
[Abstract]:Tuan Qing is a community of people with various ethnic groups. It belongs to the middle group on the edge of China in history and forms a kind of intermediate psychology and identity.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state, because of neglecting the complexity of local culture, Xianqing people were officially recognized as a branch of the Han nationality, which led to the external classification and internal identity of ethnic groups showing greater tension.The internal causes of ethnic tension and the external motive force of nationalization of border areas make the ethnic identity of the people gradually promote to the national concept.The appeal of minority nationality is the choice for marginal ethnic groups to reverse their marginal position.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thnic group formation, this paper, through a long period of observation, combs the image changes of the youth from the middle group, the border people to the other, and shows how the local ethnic groups carry out the practi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ationalization of the frontier.Maintain one's own social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
【分类号】:C9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继利;;族群认同及其研究现状[J];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2 张剑峰;;族群认同探析[J];学术探索;2007年01期
3 高源;;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4 艾丽曼;;文化变迁下族群认同的多重表述——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03期
5 王锋;;论语言在族群认同中的地位和表现形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耿西静;;试论广西客家人的族群认同——以防城港市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0年19期
7 罗吉华;;族群认同是如何建构的——读张慧真的《教育与族群认同》[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06期
8 周如南;;白马人族属研究述评兼及族群认同理论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9 黄少华;;网络空间中的族群认同:一个分析架构[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徐黎丽;孟永强;;多民族村落族群认同的原生特点与现代构建——以甘肃甘南夏河县桑曲塘村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周建新;柴可;;族群认同的人类学研究——理论与经验的双重视野[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2 刘大可;;族群认同与族群符号——赣闽粤台客家族群的田野调查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蓝达居;;畲族认同初论[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4 唐戈;;中俄混血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5 李伟梁;;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张慧真;;教育与民族认同:贵州石门坎花苗族群认同的建构[A];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人类学高级论坛2002卷[C];2002年
7 熊迅;;作为展演的认同:边缘场域与族群表征[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8 海路;徐杰舜;罗彩娟;;族群理论研究文献回顾[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李铱涵;民族识别与族群认同问题的中外之争[N];中国民族报;2014年
2 袁同凯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广西融水苗族民族认同的变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邱兴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族群认同与宗教认同[D];上海大学;2009年
2 张丽剑;“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未;贵州少数民族的生存发展与族群认同[D];贵州大学;2009年
2 卢飞斌;菲律宾华族中学生族群认同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孟永强;论多族群村落中的族群认同与交往[D];兰州大学;2012年
4 向琼;族群互动与族群认同:一个多民族社区的民族志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6年
5 刘锐远;论族群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冲突[D];中共中央党校;2016年
6 王有;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与客家人的族群认同[D];赣南师范学院;2015年
7 马司静;仁山村阿昌族的族群回归及其文化认同建构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6年
8 王晓岑;多民族社区的社区认同与族群认同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9 刘放;近两百年来湘西苗族族群认同变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10 李霞;锡都个旧:资源开发与族群认同[D];中山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611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1761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