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关镇多民族社区民族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19 18:46
【摘要】:民族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关系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很大程度上,我国已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民族人口流动频繁,杂散居民族逐渐增多,从社区的角度来看,多民族社区应运而生。本文选择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多民族社区的民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对“社区”及“民族关系”的定义进行了梳理,结合相关理论,对“多民族社区”概念进行界定。全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理论基点,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场域、功能结构理论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探讨镇宁城关镇多民族社区民族关系,由此探析城关镇多民族社区形成的原因,厘清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比如由于市场经济观念的制约,城关镇内少数民族同胞与汉族同胞发展不平衡,出现贫富差距;区域内基层民族干部(村委)的比例偏小;民族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受到异质文化的冲击,没能得到较好的保护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精细,但由于少数民族同胞文化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在社会分工中处于底层;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保障不完善,人才资源短缺等。有鉴于此,针对相应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与思考,并提出对策建议;本研究认为城关镇自身应夯实经济基础,充分利用资源,抓好扶贫契机,增强内生活力,大力培养任用少数民族干部、促进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互补共生,寻求文化合力,促进社会合理分工,提升社会凝聚力,走多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之路,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和“三个离不开”格局。总之,镇宁县城关镇多民族社区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但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作为发展较为滞后的民族地区,影响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我们要正确把握民族发展的规律,充分认识在处理民族关系中存在的不足,适时调整相应的措施,及时更新理念,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和谐繁荣。
[Abstract]:Ethnic relations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social relation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relation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a large extent, China has formed a new socialist ethnic relationship of equality, unity, mutual assistance and harmony.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ethnic population flow frequently, scattered residents gradually increased, from the community point of view, the multi-ethnic community came into being. This paper chooses the ethnic relationship of the multi-ethnic community in Zhenning Buyi Miao Autonomous Coun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mbs the definitions of "community" and "ethnic relationship", and defines the concept of "multi-ethnic community" combining with relevant theories. Based on the Marxist national the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thnic relations among the multi-ethnic communities in Chengguan Town of Zhenning from the aspects of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and society, using the theories of ethnology, anthropology, sociology, cultural field and functional struc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multi-ethnic communities in Chengguan Town, and clarifi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ethnic relations. For example, due to the restric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concept, the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and Han compatriots in Chengguan Town is not balanced, and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appears, and the proportion of grassroots ethnic cadres (village committee) in the region is small; The national culture is impacted by the heterogeneous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and has not been well protected and develop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division of labor becomes more and more fine, but because of the relatively backward cultural level of the minority compatriots, they are at the bottom of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the rural infrastructure, the imperfect education and medical security, the shortage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 on. In view of this, the author has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investigation and the ponder to the corresponding question, and has proposed the countermeasure proposal; This study holds that Chengguan Town should consolidate its economic base, make full use of resources, make good use of the opportunit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strengthen endogenous vitality, vigorously train and appoint minority cadres, promote exchanges and exchanges among ethnic groups, complement and co-exist, and seek the resultant force of culture. To promote the r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to promote social cohesion, to take the road of "living in harmony, working together in harmony and developing harmoniously", and to form a "pluralistic" and "three inseparable" pattern of "you and me". In short, the formation of a multi-ethnic community in Chengguan Town, Zhenning County, is a historical necessity. Howev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society, as a lagging minority regi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thnic relations still exist. We should correctly grasp the law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fully understand the shortcomings existing in dealing with ethnic relations, adjust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in time, update our ideas in time, create a stable social environment,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mote social harmony and prosperity.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6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乌力吉;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J];前沿;2000年09期

2 鲁渝生;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研究[J];满族研究;2001年02期

3 马颖章,郑继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民族关系的新特点及对策[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4 杨建新;关于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中的几个问题[J];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01期

5 周平;关注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关系变动[J];今日民族;2002年10期

6 李忠斌;论城市民族关系的特点、结构与功能[J];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02期

7 张之佐;从传统的中国西北民族关系看西北地区的现代化[J];青海民族研究;2003年01期

8 马志敏;以科学发展观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张海楼,张科;以法律为准绳 调整好民族关系[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卢守亭,南文渊,李守宏;浅谈辽宁省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J];满族研究;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佳生;;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徐黎丽;陈建军;;论风俗习惯与民族关系的互动影响[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徐黎丽;;接触与非接触——影响民族关系的变量分析[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4 赵健君;;论中国民族关系基础理论发展创新[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3集)[C];2008年

5 杨嘉铭;;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民族关系与政治稳定调查研究[A];“西藏和其他藏区现代化道路选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杨圣敏;;历史上民族关系中的几个问题[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7 高芳;董西彩;李媛;陈怀川;;乌鲁木齐市民族关系现状调查与研究[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高芳;董西彩;李媛;陈怀川;;乌鲁木齐市民族关系现状调查与研究[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白振声;;论文化与民族关系[A];民族学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10 郑洪芳;王宏晓;;论现代城市中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构建[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 马强;宗教宽容方能保证民族关系和谐[N];中国民族报;2013年

2 明浩;民族关系中值得关注的“过滤”现象[N];中国民族报;2013年

3 记者 吴艳;国内外学者研讨世界民族关系与发展趋势[N];中国民族报;2013年

4 何龙群;民族关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浅议(上)[N];中国民族报;2013年

5 何龙群;民族关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浅议(下)[N];中国民族报;2013年

6 付广华;壮汉民族关系研究的新收获[N];中国民族报;2014年

7 段煜炜;认真做好新时期城市民族关系协调工作[N];承德日报;2005年

8 周竞红;科学发展观更利于巩固良好的民族关系[N];中国民族报;2004年

9 周竞红;科学的发展观有利于巩固和发展良好的民族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10 课题组;云南民族关系史研究[N];云南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艳玲;当前新疆北疆基层民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宋鑫华;民族关系协调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蒋立松;中国西南地区民族关系基础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路宪民;社会文化变迁中的西部民族关系[D];兰州大学;2008年

5 周竞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关系史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刘智文;东疆民族关系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瑶瑶;青海海西州汉族移民文化变迁及民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李洁;变迁、互动与交融[D];兰州大学;2009年

9 郑炜;北宋民族关系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冯霞;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汉族移民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晔;论城市化进程中喀什市的民族关系[D];新疆大学;2008年

2 郎雪霞;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关系现状及发展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3 杨东兴;新时期民族地区藏汉民族关系的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4 刘莉;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炀;花为媒:柳城畲族镇畲汉民族关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6 格根塔娜;改革开放以来蒙汉民族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袁小飞;影响北京市民族关系的因素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李建国;甘南地区民族关系与社会稳定互动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敏俊卿;甘南地区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阿依努尔;新疆维、哈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116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24116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7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