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慈善视域下南京市社区型基金会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1 04:28
本研究以“社区慈善”为研究视域,运用“功能分析范式”,从南京市已成立的10家社区型基金会中选取有代表性的5家作为调研案例,针对社区型基金会在南京的发展脉络、在社区慈善实践中所发挥的功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运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和文献分析法展开实证研究,剖析问题产生根源,探寻社区型基金会在南京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发现,南京市社区型基金会除了带有“西方基因”,还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是政府和社会基于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慈善事业资源不足的发展瓶颈,而探索的本土化解决路径。研究认为社区型基金会从事社区慈善活动三个根本特点是:“利用本地资源”、“发动本地利益相关者”和“提出本地解决方案”;四个主要的社区慈善正功能是:“筹集本地资源,输血社区慈善”;“回应社区需求,资助慈善项目”;“推动社区治理、助力社区营造”和“整合社会组织,回应政府倡导”。研究从社区慈善资源的流向指出调研案例功能发挥过程中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第一、社区慈善资源活性不足,捐赠主体有生力量缺乏;第二、慈善资产增值方式陈旧,社区资本营运能力欠缺;第三、战略资助回应不足,临时救助衔接缺位。限于政府把控、社会认知和专业限制等多重原因,南京市已经成立的社区型基金会数量并不多,且绝大部分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影响弱、层次低,活动少,还未形成促进南京市社区慈善事业发展的中坚和主流。研究在借鉴美国社区基金会慈善运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南京市社区型基金会的功能完善及可持续发展提出思考和建议:一方面,社区型基金会应当以社区资源动员为核心,构建多元化的筹资体系;以促进社区自我服务为切入,培力社区社会组织;以建立战略资助体系和模式为宗旨,支持社区慈善生态营造;以优化内部治理结构与决策机制为导向,实现多元合作治理。另一方面,政府应当通过立法规范,营造宽松的社区型基金会发展环境;通过政策引导,推动社区型基金会健康发展;通过运营帮扶,实现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与基金会自治的有机结合。
【学位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632.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理由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理由
1.2 研究意义
1.2.1 法律政策意义
1.2.2 实践开拓意义
1.2.3 理论探索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案例选择
1.3.1 研究对象
1.3.2 案例选择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研究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与“社区慈善”有关的一些概念
2.1.2 与“社区型基金会”有关的一些概念
2.2 相关理论阐述及应用
2.2.1 功能分析范式
2.2.2 资源依赖理论
2.2.3 社区治理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国外研究动态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国内外文献述评
第3章 南京市社区型基金会培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3.1 南京市社区型基金会的“生发”逻辑
3.1.1 内部逻辑: 社区慈善的“孕育”
3.1.2 外部逻辑: 社会政策的“催生”
3.1.3 南京市社区型基金会的“生发”历程
3.2 南京市社区型基金会发展现状
3.2.1 南京市社区型基金会的基本信息
3.2.2 案例基金会工作开展情况
3.2.3 以姚坊门、圆梦为代表的基金会运行之道
3.2.4 以桥林、顶山为代表的基金会衰败之路
第4章 社区慈善视域下南京市社区型基金会功能评价
4.1 社区型基金会持续专业运转所发挥的正功能
4.1.1 筹集本地资源,输血社区慈善
4.1.2 回应社区需求,资助慈善项目
4.1.3 推动社区治理,助力社区营造
4.1.4 整合社会组织,回应政府倡导
4.2 从社区慈善资源的流向发现基金会功能发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2.1 慈善资源整合活性不足,捐赠主体有生力量缺乏
4.2.2 慈善资产增值方式陈旧,社区资本营运能力欠缺
4.2.3 战略资助供给不足,临时救助衔接缺位
4.3 从政府、社会和基金会三方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
4.3.1 政策摇摆影响发展走向,政府深度介入致使活性缺失
4.3.2 社会主动捐赠意识还未形成,社区慈善氛围还有待营造
4.3.3 机构内部治理结构失灵,专职、专业团队待遇缺乏保障
第5章 对南京市社区型基金会功能完善及持续性发展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5.1 美国社区基金会的社区慈善经验及其对南京市的启示
5.1.1 开辟多元筹资渠道,注重积累保本基金
5.1.2 投资积极获取丰厚收益,财务透明获得社区信任
5.1.3 回应问题契合当地需要,社区倡议引入专业支撑
5.1.4 独立自主灵活高效,领导社区跨界合作
5.2 对南京市社区型基金会功能完善的实践路径思考
5.2.1 以社区资源动员为核心,构建多元化的筹资体系
5.2.2 以促进社区自我服务为切入,培力社区社会组织
5.2.3 建立战略资助体系和模式,支持社区慈善生态营造
5.2.4 优化内部治理结构与决策机制,实现多元合作治理
5.3 对推动南京市社区型基金会持续性发展的政策建议
5.3.1 立法规范:营造宽松的社区型基金会发展环境
5.3.2 政策引导:推动社区型基金会健康有序发展
5.3.3 运营帮扶: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与基金会自治有机结合
结语
附录
附录1 南京市社区型基金会基本信息汇总表
附录2 调研案例与访谈对象名单
附录3 访谈提纲
附录3.1 访谈对象: 社区型基金会理事长/法人
附录3.2 访谈对象: 社区型基金会秘书长/工作人员
附录4 姚坊门、圆梦基金会资助项目一览表
表4.1 姚坊门慈善基金会资助项目一览表
表4.2 圆梦社区型基金会“圆梦大学生微公益”项目一览表
参考文献
一、政策类
二、著作类
三、期刊类
四、网站类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学术成果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78745
【学位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632.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理由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理由
1.2 研究意义
1.2.1 法律政策意义
1.2.2 实践开拓意义
1.2.3 理论探索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案例选择
1.3.1 研究对象
1.3.2 案例选择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研究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与“社区慈善”有关的一些概念
2.1.2 与“社区型基金会”有关的一些概念
2.2 相关理论阐述及应用
2.2.1 功能分析范式
2.2.2 资源依赖理论
2.2.3 社区治理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国外研究动态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国内外文献述评
第3章 南京市社区型基金会培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3.1 南京市社区型基金会的“生发”逻辑
3.1.1 内部逻辑: 社区慈善的“孕育”
3.1.2 外部逻辑: 社会政策的“催生”
3.1.3 南京市社区型基金会的“生发”历程
3.2 南京市社区型基金会发展现状
3.2.1 南京市社区型基金会的基本信息
3.2.2 案例基金会工作开展情况
3.2.3 以姚坊门、圆梦为代表的基金会运行之道
3.2.4 以桥林、顶山为代表的基金会衰败之路
第4章 社区慈善视域下南京市社区型基金会功能评价
4.1 社区型基金会持续专业运转所发挥的正功能
4.1.1 筹集本地资源,输血社区慈善
4.1.2 回应社区需求,资助慈善项目
4.1.3 推动社区治理,助力社区营造
4.1.4 整合社会组织,回应政府倡导
4.2 从社区慈善资源的流向发现基金会功能发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2.1 慈善资源整合活性不足,捐赠主体有生力量缺乏
4.2.2 慈善资产增值方式陈旧,社区资本营运能力欠缺
4.2.3 战略资助供给不足,临时救助衔接缺位
4.3 从政府、社会和基金会三方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
4.3.1 政策摇摆影响发展走向,政府深度介入致使活性缺失
4.3.2 社会主动捐赠意识还未形成,社区慈善氛围还有待营造
4.3.3 机构内部治理结构失灵,专职、专业团队待遇缺乏保障
第5章 对南京市社区型基金会功能完善及持续性发展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5.1 美国社区基金会的社区慈善经验及其对南京市的启示
5.1.1 开辟多元筹资渠道,注重积累保本基金
5.1.2 投资积极获取丰厚收益,财务透明获得社区信任
5.1.3 回应问题契合当地需要,社区倡议引入专业支撑
5.1.4 独立自主灵活高效,领导社区跨界合作
5.2 对南京市社区型基金会功能完善的实践路径思考
5.2.1 以社区资源动员为核心,构建多元化的筹资体系
5.2.2 以促进社区自我服务为切入,培力社区社会组织
5.2.3 建立战略资助体系和模式,支持社区慈善生态营造
5.2.4 优化内部治理结构与决策机制,实现多元合作治理
5.3 对推动南京市社区型基金会持续性发展的政策建议
5.3.1 立法规范:营造宽松的社区型基金会发展环境
5.3.2 政策引导:推动社区型基金会健康有序发展
5.3.3 运营帮扶: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与基金会自治有机结合
结语
附录
附录1 南京市社区型基金会基本信息汇总表
附录2 调研案例与访谈对象名单
附录3 访谈提纲
附录3.1 访谈对象: 社区型基金会理事长/法人
附录3.2 访谈对象: 社区型基金会秘书长/工作人员
附录4 姚坊门、圆梦基金会资助项目一览表
表4.1 姚坊门慈善基金会资助项目一览表
表4.2 圆梦社区型基金会“圆梦大学生微公益”项目一览表
参考文献
一、政策类
二、著作类
三、期刊类
四、网站类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学术成果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朋;;地方治理视野的社区基金会运行[J];重庆社会科学;2015年10期
2 崔开云;;社区基金会的美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江淮论坛;2015年04期
3 乔宏彬;;美国社区基金会与光明新区社区基金会比较研究[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5年02期
4 徐永光;;八种形态基金会的作用及其完善[J];中国国情国力;2015年01期
5 章敏敏;夏建中;;社区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及在我国的发展研究——基于深圳市社区基金会的调研[J];中州学刊;2014年12期
6 王劲颖;;以社区基金会为载体构建社区治理平台[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7 饶锦兴;王筱昀;;社区基金会的全球视野与中国价值[J];开放导报;2014年05期
8 张莉;;深圳探路社区基金会[J];决策;2014年08期
9 赵石羊;万庆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桃源居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着力打造业界蓝本[J];社会与公益;2012年07期
10 刘建文;;社区基金会:促进社区自治发展的新思路——产生、特征、本土化建设策略及其意义[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本文编号:28787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2878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