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群众自我认同重建研究 ——以汶川地震灾区群众为例
发布时间:2021-04-04 02:03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所经历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对中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地震灾区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灾后重建任务异常艰巨。自我认同重建属于灾区群众精神家园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群众为例,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究在重大灾害社会冲击下,灾区群众自我认同出现的危机状况,以及影响灾区群众自我认同重建的深层次原因,经调查发现,随着生存环境的突变,灾区群众遭遇财产损失、亲人遇难之后出现严重的心理创伤表现,包括普遍的恐慌心理、巨大的哀伤心理、持久的紧张焦虑等状况,从而导致自我认同出现危机,这种危机状态又包括自我迷失、自我整合受阻,自我实现受阻等自我认同危机现象,且每个人的危机严重程度不一致。经过长达十年的重建后,灾区群众已经基本摆脱自我认同危机困境,重新建立起稳定的精神家园。灾区群众自我认同重建积极影响因素中,社会支持属于外部因素,人际关系属于内部因素,自我调节是中介因素,但这三大因素在灾后应急期、过渡期、安置期分别对自我安全感重建、归属感重建、自尊自信重建起到不同作用,因为灾害社会冲击结果的多样性,使得灾区群众同时又受到灾民意识、对比效应、人际关系失调等消极因素的影响,从而经历...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自我认同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抗震救灾精神的中国道路溯源[J]. 康厚德.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8(02)
[2]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及特征——写在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J]. 朱静,何云庵.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8(02)
[3]抗震救灾精神的世界意义与国际传播[J]. 郭海龙.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8(02)
[4]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精神及其时代价值[J]. 曹燕,胡子祥,张利民,雷芳.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5]十八大以来大学生精神家园现状调查研究[J]. 徐俊,任旭. 中国青年研究. 2016(03)
[6]从社会脆弱性到社会生态韧性:灾害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转型[J]. 周利敏. 思想战线. 2015(06)
[7]“灾变”后的都市化——“5·12”地震灾后重建研究之一[J]. 周大鸣,詹虚致. 民族学刊. 2015(02)
[8]玉树州称多县灾后重建规划与实施的总结与反思[J]. 郐艳丽. 小城镇建设. 2015(03)
[9]原住民视角下的灾后重建评估——以北川新县城和映秀镇为例[J]. 肖菲,翟国方,万膑莲,袁程远,李文超. 现代城市研究. 2014(03)
[10]汶川地震三年半后中学生的感恩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 周宵,安媛媛,伍新春,陈和琼,龙超敏.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01)
硕士论文
[1]社会工作介入地震灾后救援与恢复重建研究[D]. 张建.重庆大学 2015
[2]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认同研究[D]. 晁玉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3
[3]我国灾后重建政策执行研究[D]. 彭钰琦.云南大学 2012
[4]基于汶川地震的自然灾害灾后重建效果评估[D]. 曾倩.西南财经大学 2012
[5]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自我认同[D]. 何岚.华东师范大学 2010
[6]抗震救灾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研究[D]. 刘丹.南华大学 2010
[7]现代性视域中自我认同的危机与重建[D]. 肖毓.延安大学 2009
[8]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D]. 张亚君.中南民族大学 2009
[9]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研究[D]. 张敏.西南大学 2008
[10]互联网使用、自我认同与青少年心理健康[D]. 陈猛.首都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17523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自我认同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抗震救灾精神的中国道路溯源[J]. 康厚德.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8(02)
[2]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及特征——写在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J]. 朱静,何云庵.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8(02)
[3]抗震救灾精神的世界意义与国际传播[J]. 郭海龙.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8(02)
[4]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精神及其时代价值[J]. 曹燕,胡子祥,张利民,雷芳.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5]十八大以来大学生精神家园现状调查研究[J]. 徐俊,任旭. 中国青年研究. 2016(03)
[6]从社会脆弱性到社会生态韧性:灾害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转型[J]. 周利敏. 思想战线. 2015(06)
[7]“灾变”后的都市化——“5·12”地震灾后重建研究之一[J]. 周大鸣,詹虚致. 民族学刊. 2015(02)
[8]玉树州称多县灾后重建规划与实施的总结与反思[J]. 郐艳丽. 小城镇建设. 2015(03)
[9]原住民视角下的灾后重建评估——以北川新县城和映秀镇为例[J]. 肖菲,翟国方,万膑莲,袁程远,李文超. 现代城市研究. 2014(03)
[10]汶川地震三年半后中学生的感恩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 周宵,安媛媛,伍新春,陈和琼,龙超敏.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01)
硕士论文
[1]社会工作介入地震灾后救援与恢复重建研究[D]. 张建.重庆大学 2015
[2]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认同研究[D]. 晁玉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3
[3]我国灾后重建政策执行研究[D]. 彭钰琦.云南大学 2012
[4]基于汶川地震的自然灾害灾后重建效果评估[D]. 曾倩.西南财经大学 2012
[5]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自我认同[D]. 何岚.华东师范大学 2010
[6]抗震救灾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研究[D]. 刘丹.南华大学 2010
[7]现代性视域中自我认同的危机与重建[D]. 肖毓.延安大学 2009
[8]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D]. 张亚君.中南民族大学 2009
[9]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研究[D]. 张敏.西南大学 2008
[10]互联网使用、自我认同与青少年心理健康[D]. 陈猛.首都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175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117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