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公益慈善发展的演化逻辑与未来展望
发布时间:2021-10-08 10:13
企业公益慈善行为在微观层面是企业嵌入社会的社会责任实践方式,在宏观层面是创造社会共享价值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于促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70年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我国企业对公益慈善的基本理念认知、政府制度供给特征以及企业公益慈善的整体发展状况,系统梳理了我国企业的公益慈善行为的演变轨迹,认为背后的演化的逻辑在于供给模式、组织形态、制度规制以及应用工具的共生共演。在新时代下新的发展理念与发展矛盾面前,我国企业公益慈善行为仍然面临着互联网情景下新经济与新业态中的多重发展困境,新时代下政府需要继续深化顶层制度设计,以推进企业慈善公益行为的制度供给,鼓励、引导与激励各类商业企业、社会企业以及社会个体(员工企业家)参与到社会精准扶贫与社会共享这一时代任务中;在组织形态层面加速培育基于社会责任内生型的新型混合型组织以创造更加高阶且更加均衡的综合价值与共享价值;最后,在网络生态空间层面,需进一步强化新经济下的公益慈善企业供给主体间的异化行为的治理,推进企业公益慈善行为可持续的价值共享生态圈演化。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20,57(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0 页
【部分图文】:
2013—2016年捐赠企业来源类型占比(1)
进入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构形成期,我国企业慈善公益行为的供给主体出现了以市场逻辑主导的民间组织(民营企业、社会创新组织与社会创业组织)。这一阶段逐步开始进入由民营社会组织或官方社会机构的市场化与社会化运作,由社会创新组织、社会创业组织以及公益组织等构成的第三部门组织成为社会公共慈善与福利事业的重要供给主体,尤其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公益慈善活动也逐步获得了发展的狭小空间。进入到改革开放深化过程中企业公益慈善的多元主体规范期,公益慈善的供给主体再次发生了重构,最为显著的变化是传统的商业组织(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成为慈善公益事业的主要供给主体。尤其是《公司法》出台以来,在现代企业制度建构过程中,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自觉地将履行社会责任议题实践作为企业嵌入社会的基本方式(肖红军、阳镇,2018)。在2012—2016年的社会捐赠中,企业作为供给主体,其捐赠远远超过社会组织、政府、社会公众等主体的捐赠额度,成为社会捐赠资金供给的主要来源(如图1)。整个社会的公益慈善捐赠步入了一个“企业主导、社会协同与政府参与”的多元化主体供给阶段。在“企业主导,社会协同参与”的公益慈善供给模式下,企业公益慈善行为也由改革开放初步探索期的“社会议题嵌入型”下的直接捐款与捐物,转变为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下的战略竞争行为,企业公益慈善行为逐步纳入企业的战略决策框架之中,成为企业战略竞争的重要工具。随着我国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破解新的发展矛盾下的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与新要求对企业参与社会扶贫、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要求,即逐步由单纯强调企业内部的价值共享转变为整个社会层面的价值共创与共享,由传统的基于道德德行的慈善供给逻辑转变为社会共享与共益的供给逻辑。在新经济情境下,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深入融合也催生了新型的企业社会责任内生型组织———共益企业(Benefit corporation),促成了创新型平台组织的成长,进一步引领企业、社会组织与公众等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形成社会的价值共创、共享与共赢的发展态势。这一时期,企业公益慈善行为的社会功能与逻辑更为多元,主要体现为由单纯的利益相关方理论下的社会回应行为、战略性社会责任理论下的竞争优势与动态能力建构行为转变为经济社会学与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的社会价值共享与社会价值共创行为。企业的公益慈善活动不仅仅表现为直接式公益,而且通过为利益相关方“搭建渔场”,进而以企业社会创新、平台化履行等新兴公益慈善范式创造社会共享价值(肖红军、阳镇,2018;肖红军,201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与组织关系的演变——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J]. 肖红军,阳镇. 当代经济科学. 2019(05)
[2]新中国70年企业与社会关系演变:进程、逻辑与前景[J]. 肖红军,阳镇. 改革. 2019(06)
[3]共益企业: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J]. 肖红军,阳镇,焦豪.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9(04)
[4]多重制度逻辑下共益企业的成长:制度融合与响应战略[J]. 肖红军,阳镇. 当代经济科学. 2019(03)
[5]平台型企业社会责任的生态化治理[J]. 肖红军,李平. 管理世界. 2019(04)
[6]董事会性别多元化、企业社会责任与风险承担[J]. 王欣,阳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9(02)
[7]“道德人假定”与中国式公益问责的泛道德逻辑[J]. 刘威. 浙江社会科学. 2019(01)
[8]从分立实践到嵌合共生——中国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理想关系模式建构[J]. 刘威. 学习与探索. 2018(11)
[9]中国企业社会责任40年:历史演进、逻辑演化与未来展望[J]. 肖红军,阳镇. 经济学家. 2018(11)
[10]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与演进:40年回顾和深度透视[J]. 肖红军. 经济管理. 2018(10)
本文编号:3423956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20,57(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0 页
【部分图文】:
2013—2016年捐赠企业来源类型占比(1)
进入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构形成期,我国企业慈善公益行为的供给主体出现了以市场逻辑主导的民间组织(民营企业、社会创新组织与社会创业组织)。这一阶段逐步开始进入由民营社会组织或官方社会机构的市场化与社会化运作,由社会创新组织、社会创业组织以及公益组织等构成的第三部门组织成为社会公共慈善与福利事业的重要供给主体,尤其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公益慈善活动也逐步获得了发展的狭小空间。进入到改革开放深化过程中企业公益慈善的多元主体规范期,公益慈善的供给主体再次发生了重构,最为显著的变化是传统的商业组织(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成为慈善公益事业的主要供给主体。尤其是《公司法》出台以来,在现代企业制度建构过程中,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自觉地将履行社会责任议题实践作为企业嵌入社会的基本方式(肖红军、阳镇,2018)。在2012—2016年的社会捐赠中,企业作为供给主体,其捐赠远远超过社会组织、政府、社会公众等主体的捐赠额度,成为社会捐赠资金供给的主要来源(如图1)。整个社会的公益慈善捐赠步入了一个“企业主导、社会协同与政府参与”的多元化主体供给阶段。在“企业主导,社会协同参与”的公益慈善供给模式下,企业公益慈善行为也由改革开放初步探索期的“社会议题嵌入型”下的直接捐款与捐物,转变为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下的战略竞争行为,企业公益慈善行为逐步纳入企业的战略决策框架之中,成为企业战略竞争的重要工具。随着我国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破解新的发展矛盾下的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与新要求对企业参与社会扶贫、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要求,即逐步由单纯强调企业内部的价值共享转变为整个社会层面的价值共创与共享,由传统的基于道德德行的慈善供给逻辑转变为社会共享与共益的供给逻辑。在新经济情境下,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深入融合也催生了新型的企业社会责任内生型组织———共益企业(Benefit corporation),促成了创新型平台组织的成长,进一步引领企业、社会组织与公众等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形成社会的价值共创、共享与共赢的发展态势。这一时期,企业公益慈善行为的社会功能与逻辑更为多元,主要体现为由单纯的利益相关方理论下的社会回应行为、战略性社会责任理论下的竞争优势与动态能力建构行为转变为经济社会学与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的社会价值共享与社会价值共创行为。企业的公益慈善活动不仅仅表现为直接式公益,而且通过为利益相关方“搭建渔场”,进而以企业社会创新、平台化履行等新兴公益慈善范式创造社会共享价值(肖红军、阳镇,2018;肖红军,201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与组织关系的演变——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J]. 肖红军,阳镇. 当代经济科学. 2019(05)
[2]新中国70年企业与社会关系演变:进程、逻辑与前景[J]. 肖红军,阳镇. 改革. 2019(06)
[3]共益企业: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J]. 肖红军,阳镇,焦豪.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9(04)
[4]多重制度逻辑下共益企业的成长:制度融合与响应战略[J]. 肖红军,阳镇. 当代经济科学. 2019(03)
[5]平台型企业社会责任的生态化治理[J]. 肖红军,李平. 管理世界. 2019(04)
[6]董事会性别多元化、企业社会责任与风险承担[J]. 王欣,阳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9(02)
[7]“道德人假定”与中国式公益问责的泛道德逻辑[J]. 刘威. 浙江社会科学. 2019(01)
[8]从分立实践到嵌合共生——中国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理想关系模式建构[J]. 刘威. 学习与探索. 2018(11)
[9]中国企业社会责任40年:历史演进、逻辑演化与未来展望[J]. 肖红军,阳镇. 经济学家. 2018(11)
[10]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与演进:40年回顾和深度透视[J]. 肖红军. 经济管理. 2018(10)
本文编号:34239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423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