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23 02:19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和城镇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挑动国人神经的城市公共危机事件常常不期而至。特别是当下随着我国城市复杂性、综合性、关联性公共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传统分灾种、分部门应急体制机制导致的“条块分割、信息不畅、协作困难”等弊端日益凸显,“重权力、轻科学”问题亦成为亟待突破的瓶颈,并且也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城市工作会议上开出化解各种’城市病’的良方。“十三五”发展规划着重指出要推进城市精细化、全周期、合作性管理。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2018年国务院组建应急管理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类迎来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城市公共危机治理新时代。利用大数据促进数据互联、信息共享、知识关联和智慧应用,推动城市公共安全跨部门协同治理,是新时代党和政府必须肩负的使命。现阶段,人口高度聚集、资源盲目开发、财富分配不均和网络飞速发展,使得城市公共危机呈现新特点;而公共危机的隐蔽性、扩散性、关联性、互动性和破环性增大增强,更是增加了其治理的复杂性。目前,我国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在...
【文章页数】:18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选题来源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可能的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大数据时代
2.1.2 城市公共危机治理
2.1.3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
2.2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系统构成
2.2.1 组织架构要素
2.2.2 流程运行要素
2.2.3 资源保障要素
2.2.4 激励问责要素
2.2.5 政策法规要素
2.3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
2.3.1 危机管理理论
2.3.2 集体行动理论
2.3.3 资源依赖理论
2.3.4 整体政府理论
2.4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现实意义
2.4.1 治理城市非常规突发事件的需要
2.4.2 破除部门应急管理碎片化的需要
2.4.3 化解应急部门间治理冲突的需要
第3章 城市公共危机新特征与治理现状分析
3.1 城市公共危机新特征
3.1.1 人口高度聚集与频繁流动,公共安全风险增加
3.1.2 资源盲目开发与生态失衡,各类灾害事件频现
3.1.3 财富急剧增长与分配不均,群体事件易发多发
3.1.4 网络飞速发展与网民活跃,社会舆情事件激增
3.2 城市公共危机治理的复杂性
3.2.1 隐蔽性更大,排查监测困难
3.2.2 扩散性更多,波及范围更广
3.2.3 关联性更高,次生灾害加剧
3.2.4 互动性更强,推动事件升级
3.2.5 破环性更久,消除时间延长
3.3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成效
3.3.1 跨部门协同意愿逐渐增强
3.3.2 跨部门联动模式不断创新
3.3.3 跨部门协调机制持续优化
3.3.4 跨部门应急平台初步运行
第4章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困境与大数据诉求
4.1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主要困境
4.1.1 部门分割严重,应急协作受阻
4.1.2 部门利益至上,应急协同乏力
4.1.3 部门信任不足,彼此沟通有限
4.1.4 信息共享不畅,部门应急迟缓
4.1.5 协调权威不足,部门联动困难
4.2 大数据为城市公共危机协同治理带来的机遇
4.2.1 大数据使得应急数据来源多样化
4.2.2 大数据实现应急数据处理高效化
4.2.3 大数据促进城市风险预测科学化
4.2.4 大数据推动城市应急管理精准化
4.3 大数据给城市公共危机协同治理带来的冲击
4.3.1 大数据对治理思维的冲击
4.3.2 大数据对治理结构的冲击
4.3.3 大数据对治理内容的冲击
4.3.4 大数据对治理手段的冲击
4.3.5 大数据对治理范式的冲击
4.4 城市公共危机治理呈现的新趋势
4.4.1 由分散治理向整体治理转变
4.4.2 由事中应对向事前预防转变
4.4.3 由权威治理向数据治理转变
4.4.4 由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转变
4.4.5 由体系构建向能力提升转变
第5章 国内外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典型案例与启示
5.1 国内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典型案例
5.1.1 “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撞击-反应式应急模式
5.1.2 “8·12”天津特大爆炸事故:割据式应急管理体系
5.1.3 “7·21”北京特大暴雨灾害:碎片化信息沟通网络
5.1.4 “4·10”兰州水污染事件:命令-控制式处置模式
5.2 国外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典型案例
5.2.1 “4·15”波士顿爆炸案:众包协作的侦破方式
5.2.2 “3·11”东日本大地震:高度关联的通信系统
5.2.3 2011年汉堡H4大肠杆菌疫情:全程溯源的管理机制
5.2.4 “2·21”迪拜火炬塔火灾事件:智能联动的防控体系
5.3 国内外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典型案例的启示
5.3.1 把牢数据规范切入点,加强部门信息大联动
5.3.2 突出数据联通支撑点,构建城市应急大平台
5.3.3 找准数据共享着力点,做好部门统筹大文章
5.3.4 扭住数据处理关节点,推动部门应急大合作
5.3.5 抓实数据应用落着点,强化社会参与大协作
第6章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大数据思维
6.1 “整体性”思维
6.1.1 切实增进科学的价值认同
6.1.2 致力强化共同的目标愿景
6.1.3 注重增强权威的应急统筹
6.1.4 推动形成一致的利益取向
6.1.5 积极构建伙伴型协作关系
6.2 “共享性”思维
6.2.1 多元采集应急数据
6.2.2 充分共享应急信息
6.2.3 全面共享应急资源
6.2.4 适度开放应急数据
6.2.5 协同引导社会舆情
6.3 “智能化”思维
6.3.1 自动摸排城市风险
6.3.2 实时监测城市隐患
6.3.3 精准推送预警信息
6.3.4 高效开展智能决策
6.3.5 系统优化灾损评估
6.4 “关联性”思维
6.4.1 加强城市公共危机知识管理
6.4.2 强化城市公共危机事前预测
6.4.3 着力城市应急数据关联应用
6.4.4 加快重要产品溯源体系建设
第7章 大数据时代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
7.1 大力完善跨部门协同治理体制
7.1.1 统筹布局城市应急大数据计划
7.1.2 整体优化城市应急部门的职能
7.1.3 科学设计跨部门应急组织体系
7.1.4 健全应急协同的考核问责体系
7.2 系统构建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
7.2.1 构建联防联控的预防准备机制
7.2.2 构建互联互通的监测预警机制
7.2.3 构建联动联治的决策处置机制
7.2.4 构建共通共融的恢复重建机制
7.3 加快打造跨部门协同治理平台
7.3.1 加快完善城市应急信息资源体系
7.3.2 加快统一应急信息平台数据标准
7.3.3 加快构建跨部门大数据应急平台
7.3.4 深入开展大数据技术研究与应用
7.3.5 加快多层次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
7.4 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治理制度
7.4.1 深入推动跨部门协同应急立法
7.4.2 建立健全匹配大数据应急法规
7.4.3 大力完善数据与信息安全法律
7.4.4 加强应急数据资源的产权保护
7.5 培育践行跨部门协同治理文化
7.5.1 大力普及以安全为宗旨的灾害文化
7.5.2 大力倡导以精准为内核的数据文化
7.5.3 大力弘扬以互惠为基础的信任文化
7.5.4 大力培育以协同为导向的团队文化
第8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724512
【文章页数】:18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选题来源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可能的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大数据时代
2.1.2 城市公共危机治理
2.1.3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
2.2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系统构成
2.2.1 组织架构要素
2.2.2 流程运行要素
2.2.3 资源保障要素
2.2.4 激励问责要素
2.2.5 政策法规要素
2.3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
2.3.1 危机管理理论
2.3.2 集体行动理论
2.3.3 资源依赖理论
2.3.4 整体政府理论
2.4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现实意义
2.4.1 治理城市非常规突发事件的需要
2.4.2 破除部门应急管理碎片化的需要
2.4.3 化解应急部门间治理冲突的需要
第3章 城市公共危机新特征与治理现状分析
3.1 城市公共危机新特征
3.1.1 人口高度聚集与频繁流动,公共安全风险增加
3.1.2 资源盲目开发与生态失衡,各类灾害事件频现
3.1.3 财富急剧增长与分配不均,群体事件易发多发
3.1.4 网络飞速发展与网民活跃,社会舆情事件激增
3.2 城市公共危机治理的复杂性
3.2.1 隐蔽性更大,排查监测困难
3.2.2 扩散性更多,波及范围更广
3.2.3 关联性更高,次生灾害加剧
3.2.4 互动性更强,推动事件升级
3.2.5 破环性更久,消除时间延长
3.3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成效
3.3.1 跨部门协同意愿逐渐增强
3.3.2 跨部门联动模式不断创新
3.3.3 跨部门协调机制持续优化
3.3.4 跨部门应急平台初步运行
第4章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困境与大数据诉求
4.1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主要困境
4.1.1 部门分割严重,应急协作受阻
4.1.2 部门利益至上,应急协同乏力
4.1.3 部门信任不足,彼此沟通有限
4.1.4 信息共享不畅,部门应急迟缓
4.1.5 协调权威不足,部门联动困难
4.2 大数据为城市公共危机协同治理带来的机遇
4.2.1 大数据使得应急数据来源多样化
4.2.2 大数据实现应急数据处理高效化
4.2.3 大数据促进城市风险预测科学化
4.2.4 大数据推动城市应急管理精准化
4.3 大数据给城市公共危机协同治理带来的冲击
4.3.1 大数据对治理思维的冲击
4.3.2 大数据对治理结构的冲击
4.3.3 大数据对治理内容的冲击
4.3.4 大数据对治理手段的冲击
4.3.5 大数据对治理范式的冲击
4.4 城市公共危机治理呈现的新趋势
4.4.1 由分散治理向整体治理转变
4.4.2 由事中应对向事前预防转变
4.4.3 由权威治理向数据治理转变
4.4.4 由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转变
4.4.5 由体系构建向能力提升转变
第5章 国内外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典型案例与启示
5.1 国内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典型案例
5.1.1 “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撞击-反应式应急模式
5.1.2 “8·12”天津特大爆炸事故:割据式应急管理体系
5.1.3 “7·21”北京特大暴雨灾害:碎片化信息沟通网络
5.1.4 “4·10”兰州水污染事件:命令-控制式处置模式
5.2 国外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典型案例
5.2.1 “4·15”波士顿爆炸案:众包协作的侦破方式
5.2.2 “3·11”东日本大地震:高度关联的通信系统
5.2.3 2011年汉堡H4大肠杆菌疫情:全程溯源的管理机制
5.2.4 “2·21”迪拜火炬塔火灾事件:智能联动的防控体系
5.3 国内外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典型案例的启示
5.3.1 把牢数据规范切入点,加强部门信息大联动
5.3.2 突出数据联通支撑点,构建城市应急大平台
5.3.3 找准数据共享着力点,做好部门统筹大文章
5.3.4 扭住数据处理关节点,推动部门应急大合作
5.3.5 抓实数据应用落着点,强化社会参与大协作
第6章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大数据思维
6.1 “整体性”思维
6.1.1 切实增进科学的价值认同
6.1.2 致力强化共同的目标愿景
6.1.3 注重增强权威的应急统筹
6.1.4 推动形成一致的利益取向
6.1.5 积极构建伙伴型协作关系
6.2 “共享性”思维
6.2.1 多元采集应急数据
6.2.2 充分共享应急信息
6.2.3 全面共享应急资源
6.2.4 适度开放应急数据
6.2.5 协同引导社会舆情
6.3 “智能化”思维
6.3.1 自动摸排城市风险
6.3.2 实时监测城市隐患
6.3.3 精准推送预警信息
6.3.4 高效开展智能决策
6.3.5 系统优化灾损评估
6.4 “关联性”思维
6.4.1 加强城市公共危机知识管理
6.4.2 强化城市公共危机事前预测
6.4.3 着力城市应急数据关联应用
6.4.4 加快重要产品溯源体系建设
第7章 大数据时代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
7.1 大力完善跨部门协同治理体制
7.1.1 统筹布局城市应急大数据计划
7.1.2 整体优化城市应急部门的职能
7.1.3 科学设计跨部门应急组织体系
7.1.4 健全应急协同的考核问责体系
7.2 系统构建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
7.2.1 构建联防联控的预防准备机制
7.2.2 构建互联互通的监测预警机制
7.2.3 构建联动联治的决策处置机制
7.2.4 构建共通共融的恢复重建机制
7.3 加快打造跨部门协同治理平台
7.3.1 加快完善城市应急信息资源体系
7.3.2 加快统一应急信息平台数据标准
7.3.3 加快构建跨部门大数据应急平台
7.3.4 深入开展大数据技术研究与应用
7.3.5 加快多层次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
7.4 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治理制度
7.4.1 深入推动跨部门协同应急立法
7.4.2 建立健全匹配大数据应急法规
7.4.3 大力完善数据与信息安全法律
7.4.4 加强应急数据资源的产权保护
7.5 培育践行跨部门协同治理文化
7.5.1 大力普及以安全为宗旨的灾害文化
7.5.2 大力倡导以精准为内核的数据文化
7.5.3 大力弘扬以互惠为基础的信任文化
7.5.4 大力培育以协同为导向的团队文化
第8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7245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724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