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协同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志愿者权益保障研究 ——基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实证调查

发布时间:2023-01-30 08:51
  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是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志愿服务事业迅猛发展,大学生志愿者逐步成为志愿者队伍的主力军,为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社会在接受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同时,应当给予其基本的权益保障,保障大学生志愿者权益成为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稳健发展的有效手段。本研究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协同理论和劳动者权益保障理论为基础,通过理论分析、资料整理、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总结归纳当前大学生志愿者的权益内容、了解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权益保障现状及影响因素、构建协同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者权益保障动态模型、从协同理论的视角分析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权益保障不力的根源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发现:(1)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权益的内容由基本权利和应得利益两个部分构成,其中基本权利包括服务安全权、服务自由权、服务知情权、服务监督权、服务免责权5个维度19个方面的内容;应得利益包括基本保障利益、保险救济利益、学习培训利益、表彰奖励利益、成长发展利益5个维度18个方面的内容。(2)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权益保障水平总体向好,但志愿者权益保障水平存...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研究
            1.3.1.1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
            1.3.1.2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
            1.3.1.3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实功能
            1.3.1.4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存问题
            1.3.1.5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路径
        1.3.2 关于志愿者权益保障的研究
            1.3.2.1 志愿者权益的内涵
            1.3.2.2 志愿者权益的维度
            1.3.2.3 志愿者权益保障的现状
            1.3.2.4 志愿者权益保障的对策
        1.3.3 关于协同理论的研究
            1.3.3.1 协同理论的内涵
            1.3.3.2 协同理论的应用
        1.3.4 文献评述
2 研究设计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大学生志愿者
        2.1.2 权益保障
        2.1.3 协同
    2.2 理论基础
        2.2.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劳动者权益保障理论
        2.2.3 协同理论
    2.3 研究内容与思路
        2.3.1 研究内容
        2.3.2 研究思路
    2.4 研究工具和方法
        2.4.1 研究工具
        2.4.2 研究方法
    2.5 可能的创新之处
    2.6 样本的基本情况
        2.6.1 样本的人口学变量特征
        2.6.2 样本的志愿者经历特征
3 大学生志愿者权益保障现状分析
    3.1 大学生志愿者权益保障的总体情况
    3.2 大学生志愿者权益保障的具体情况
        3.2.1 基本权利各项目的保障情况
        3.2.2 应得利益各项目的保障情况
    3.3 大学生志愿者权益保障的内部差异
        3.3.1 大学生志愿者权益保障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3.3.1.1 性别差异
            3.3.1.2 学历差异
            3.3.1.3 成长环境差异
            3.3.1.4 学生工作经历差异
        3.3.2 大学生志愿者权益保障在志愿者经历上的差异
            3.3.2.1 服务形式差异
            3.3.2.2 注册情况差异
            3.3.2.3 服务地点差异
            3.3.2.4 服务时长差异
            3.3.2.5 服务内容差异
            3.3.2.6 服务分工差异
            3.3.2.7 关注权益差异
4 协同视角下大学生志愿者权益保障缺失的根源分析
    4.1 大学生志愿者权益保障的“主体协同”不足
        4.1.1 主体的参与深度不足
        4.1.2 主体的协同互动不强
    4.2 大学生志愿者权益保障的“制度协同”不够
        4.2.1 制度的有效供给不足
        4.2.2 制度的协同互补不强
    4.3 大学生志愿者权益保障的“流程协同”不深
        4.3.1 流程的规范标准不足
        4.3.2 流程的协同互促不强
    4.4 大学生志愿者权益保障的“资源协同”不强
        4.4.1 资源的开发整合不足
        4.4.2 资源的协同互通不强
5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协同视角下加强大学生志愿者权益保障的对策建议
        5.2.1 强化主体协同,营造权益保障氛围
            5.2.1.1 明确保障主体的权责义利
            5.2.1.2 强化保障主体的协作互动
        5.2.2 推动制度协同,织密权益保障网络
            5.2.2.1 健全权益保障的制度体系
            5.2.2.2 推动保障制度的融通互洽
        5.2.3 深化流程协同,提高权益保障效率
            5.2.3.1 明晰权益保障的流程环节
            5.2.3.2 优化保障流程的关联对接
        5.2.4 促进资源协同,夯实权益保障基石
            5.2.4.1 加强保障资源的开发整合
            5.2.4.2 压茬保障资源的利用成效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5.3.1 研究不足
        5.3.2 研究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附录 A:调查问卷
附录 B:访谈提纲
附录 C:访谈对象信息
附录 D:硕士阶段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志愿服务动机与志愿服务持续性的关系:亲社会人格的调节作用[J]. 郑爽,张骊凡,曹仕涛,姚梅林.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0(01)
[2]从“行政吸纳社会”到“行政吸纳服务”:中国国家-社会组织关系的变迁——以D市S镇志愿者协会为例[J]. 蔡长昆,沈琪瑶.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3]大学生志愿者权益保障的协同治理[J]. 李恺,万芳坤.  当代青年研究. 2019(06)
[4]新时代中国志愿精神的内涵特点与培育践行[J]. 李玮,林伯海.  学习与实践. 2018(10)
[5]“四直为民”: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治理协同机制的探索[J]. 冉光仙,徐兴灵.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10)
[6]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研究——以研究生支教团为例[J]. 万坤利,张晓红.  思想教育研究. 2018(09)
[7]微公益时代公民慈善的多维分析——基于主动公民身份的视角[J]. 刘丹.  思想理论教育. 2018(09)
[8]困境与治理:社区志愿服务持续化运作机制研究[J]. 陈伟东,吴岚波.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9]社会工作介入志愿服务:能力与需求的框架[J]. 谢宇.  学术研究. 2018(08)
[10]体系分野与制度协同——论“督评对接”及其实现[J]. 史华楠.  教育发展研究. 2018(Z1)



本文编号:37329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7329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8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