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维稳模式转变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地方政府维稳模式转变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原有的社会价值体系和社会控制机制处于解构与重构中,社会利益多元,社会矛盾易发多发,各种不稳定因素激增,维稳压力巨大。伴随中央政府发展观的适时调整,中央政府稳定观随之转变并带动地方政府维稳模式的政治性调整和转变。由于我国缺乏法治传统,人治传统顽存,公民社会发育迟缓,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发展不平衡、异质性大等诸因,地方政府维稳模式的转变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问题。我国各地方政府维稳模式本质上相同、逻辑上趋同,具有研究的一般价值。本文立足于依法治国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大背景,紧跟中央政府维稳观变化,把握当前地方政府维稳模式转变趋势,选取典型维稳案例,审视和反思维稳模式转变挑战,提出构建法治维稳模式的对策和建议,助推地方治理,实现地方善治。本文第一部分为绪论,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维稳、地方政府维稳模式理论以及维稳研究成果,引出本文的研究论题及其价值和意义。第二部分分析我国维稳观及地方政府维稳模式的形成、发展和转变。第三部分分析当前地方政府维稳模式转变背景、趋势和挑战,注重理论与实践案例分析相结合。第四部分提出构建法治维稳模式的对策和建议,从理念、机制以及统筹推进社会建设等方面,注重顶层设计,强化底线思维,依托系统思维,统筹构建法治维稳模式,实现长久稳定。
【关键词】:我国地方政府 维稳模式 转变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0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绪论9-24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9-12
- (一) 选题的背景9-11
- (二) 选题的意义11-12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12-15
- (一) 我国维稳研究综述12-14
- (二) 国外相关研究14-15
-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概念界定15-21
- 1、理论依据15-16
- 2、维稳的概念、范围和主体16-20
- 3、维稳实质及目标20
- 4、地方政府维稳手段、方式、运行机制及模式20-21
- 四、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21-24
- (一) 研究内容21-22
- (二) 研究方法22-23
- (三) 研究创新之处23-24
- 一、我国维稳观及地方政府维稳模式的形成和发展24-32
- (一) 我国维稳观的形成、发展和转变24-27
- 1、我国维稳观的形成24-25
- 2、我国维稳观的发展25-26
- 3、我国维稳观的转变26-27
- (二) 地方政府维稳模式的形成、发展和转变27-32
- 1、我国地方政府维稳模式的形成27-28
- 2、我国地方政府维稳模式的发展28-30
- 3、我国地方政府维稳模式的转变30-32
- 二、当前地方政府维稳模式转变背景、趋势和挑战32-50
- (一) 当前地方政府维稳模式转变背景32-35
- 1、国际背景32-33
- 2、国内背景33-34
- 3、地方政府维稳模式适应性分析34-35
- (二) 当前地方政府维稳模式转变趋势35-40
- 1、由国家本位转向国家本位与以人为本有机统一36-37
- 2、由刚性静态稳定转向韧性动态稳定37-38
- 3、由人治稳定转向法治稳定38
- 4、由短期不可持续稳定转向长期可持续稳定38-39
- 5、变被动“维稳”为主动“创稳”39-40
- (三) 当前地方政府维稳模式转变挑战40-44
- 1、维稳思维固化41
- 2、维稳体制缺陷41-42
- 3、维稳工作异化42-43
- 4、维稳方式硬化43
- 5、维稳内涵泛化43-44
- 6、维稳成本高昂化44
- (四) 地方政府维稳模式转变案例分析44-50
- 1、从“孟连事件”到“孟连经验”44-47
- 2、群体性事件的关联性分析及反思47-48
- 3、地方政府维稳模式转变的制度推进48-50
- 三、构建法治维稳模式的对策与建议50-58
- (一) 构建法治维稳思维和依法维稳理念50-51
- (二) 健全制度化的限权机制和维权机制51-52
- 1、健全制度化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51
- 2、健全制度化的权利保障机制51-52
- (三) 完善制度化的相关维稳机制52-55
- 1、畅通利益表达渠道52-53
- 2、完善利益整合机制53-54
- 3、完善社会风险预警机制54
- 4、完善事后处置机制54-55
- 5、完善地方政府维稳考核机制55
- (四) 统筹推进社会系统建设55-58
- 1、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社会系统建设55-56
- 2、构建良性社会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56
- 3、牢固社会稳定的内部结构基础56-57
- 4、着力改善民生,夯实社会稳定根基57-58
- 结论58-59
- 参考文献59-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正伟;;树立和落实科学的维稳理念[J];今日浙江;2009年18期
2 ;创建“大平安”机制 构建“大维稳”格局[J];杭州(下半月);2009年12期
3 梁国越;周亚辉;;社会维稳的关键[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05期
4 ;地方维稳工作中的“异化”现象值得深思[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年04期
5 孔祥勉;;“天价维稳”现象的政策浅析[J];改革与开放;2011年12期
6 宋志坚;;汉吏“维稳”二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年06期
7 ;“权力维稳”不能取代“权利维稳”[J];浙江人大;2012年08期
8 刘玉强;;维稳困境的博弈论分析及对策探究[J];领导科学;2012年36期
9 李自生;;把握特点规律,盯住末端落实 切实做好执行维稳任务中的安全工作[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年12期
10 邓;李海青;;原有维稳模式为何难以打破[J];当代社科视野;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光武;;以维权促稳定 破解“维稳怪圈”[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委员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暨“律师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义;邹韶红;;群体性暴力事件后驻疆维稳警察的心理应激状况调查[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李晓霞;;社区工作中的管理与服务——对新疆“四清四知四掌握”工作机制的探讨与分析[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汤啸天;;政府在公民维权中的指导责任和接受监督的义务[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5 尤俊意;;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实现维权维稳统一[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国志 燕家军 记者 赵恒;省委维稳工作调研督察组肯定我市维稳工作[N];广元日报;2007年
2 姚彦珊;维稳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力[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李红英 通讯员 黄斌;地区维稳工作督导组今起下乡[N];阿克苏日报;2007年
4 蔡富强;加大维稳工作力度 确保社会和谐稳定[N];永州日报;2007年
5 陈艳艳;加快信访维稳及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N];毕节日报;2008年
6 王平巍;红岗“三到位”抓好奥运期间维稳工作[N];海南农垦报;2008年
7 记者 李志宏;全面落实各项措施 全力抓好维稳工作[N];喀什日报(汉);2008年
8 记者 肖隆福;11镇街试点建设综治信访维稳中心[N];东莞日报;2009年
9 尹晓晖 记者王丽哲;发挥高校地方积极性深化维稳专题研究[N];抚顺日报;2009年
10 莫延钦 杨卫;各镇街维稳中心年底前要完工[N];东莞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鞠涛;临沂市维稳长效机制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王文海;论法治新常态下政法系统维稳工作的优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3 吴春喜;安徽省N县社会维稳工作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4 胡中胜;我国地方政府维稳模式转变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5 嵇靖;基层维稳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樊喜军;基层政府维稳的误区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7 亓娜;压力维稳下的基层政府维稳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8 吴平;基层维稳:组织机构与实际运作[D];南昌大学;2013年
9 李德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维稳问题与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10 陈邵锋;新时期高职院校维稳工作的现状及对策[D];中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648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664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