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因素与泰国华侨社会的变迁
本文关键词:冷战因素与泰国华侨社会的变迁
【摘要】:二战后不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冷战随即爆发。接下来,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和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冷战逐渐蔓延到东南亚地区。既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中国威胁论”。在东西方冷战兴起与发展的过程中,地处东南亚中心地带的泰国和与之邻近的共产党中国对华侨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也有相应的变化。泰国华侨为了继续在泰国求得生存和发展,他们选择融入泰国,逐渐完成了从“叶落归根”到“落地生根”的心理转变。这一心理变化集中反应在他们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层面。可以说,冷战是泰国华侨社会转变成华人社会的催化剂。整篇论文包括绪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正文分三章论述了冷战兴起与泰国华侨社会的应对、万隆会议后泰国华侨社会的加速变迁以及缓和时期泰国华人社会的基本形成:第一章以美苏冷战的兴起为背景,论述美泰、中泰关系的变化,进而引出中泰华侨政策的转变,最后华侨在中泰两国及其他各方压力下,被迫选择归化于泰国的经济与政治生活。第二章从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为起点,论述中国海外华侨政策的转变。同时,分析泰国继续推行的政治和经济同化政策,泰国华侨加快了同化于泰国的变迁进程。第三章将20世纪70-80年代定义为中泰关系的“缓和时期”,即美泰同盟日趋松散,中泰、中美关系走向缓和。1973年学生事件后,泰国也加快政治民主化进程。在此背景下,文章论述泰国华侨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变迁,得出泰国华人社会基本形成这一结论。
【关键词】:冷战 泰国华侨社会 变迁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4;K336.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6
- 一、选题意义9-10
- 二、研究现状述评10-16
- (一)国外研究现状10-13
- (二)国内研究现状13-16
- 第一章 冷战兴起与泰国华侨社会的应对16-26
- 第一节 冷战兴起前后的美泰、中泰关系16-19
- 第二节 泰中两国华侨政策的转变19-24
- 一、泰国的华侨政策19-22
- 二、中国的泰华政策22-24
- 第三节 泰国华侨的反应24-26
- 第二章 万隆会议后泰国华侨社会的加速变迁26-36
- 第一节 万隆会议前后的中泰、美泰关系26-29
- 第二节 中泰两国华侨政策的演变29-33
- 一、中国的华侨政策29-30
- 二、泰国的同化政策30-33
- 第三节 泰国华侨同化进程的加速33-36
- 一、泰华在经济方面的同化33-34
- 二、泰华在政治方面的同化34-36
- 第三章 缓和时期泰国华人社会的基本形成36-43
- 第一节 缓和时期的美泰、中泰关系36-38
- 第二节 缓和时期泰国的华侨政策38-39
- 第三节 泰国华侨的“落地生根”39-43
- 一、泰华在经济方面的融入39-40
- 二、泰华在政治方面的融入40-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50
- 后记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连;石沧金;;《南洋史地与华侨华人研究》述评[J];海交史研究;2002年02期
2 聂德宁;从“贡献”到“合作”: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庄国土新著《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评介[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01期
3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华侨华人研究基地)简介[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02期
4 ;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简介[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03期
5 程希;关于目前华侨华人研究若干问题的观察与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外华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04期
6 晓迪;《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1979-2000)——对若干华侨华人研究期刊载文的摘评》出版[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04期
7 晓迪;《欧洲华侨华人史》出版[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04期
8 徐云;华侨华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与共享网络的建设[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04期
9 王希柳;纪念神户华侨华人研究会创立1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04期
10 李玉昆;;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的丰硕成果——读《华侨华人民间信仰研究》[J];海交史研究;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梁;;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与华侨华人学[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李安山;;清朝政府对非洲华侨政策探析[A];北大非洲研究丛书——中国与非洲[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其荣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中心;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回顾与展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冯爱琴;拓宽全球化时代华侨华人研究视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庄国土;华侨华人研究[N];福建日报;2001年
4 陈鸿 屈桂琴;广东重视华侨文化研究[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5 孙治国;研究华侨华人[N];中国信息报;2001年
6 记者 司徒漪;市华侨华人文化学会昨天成立[N];中山日报;2010年
7 首席记者 苏小红;“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海外采访今日启程[N];中山日报;2011年
8 刘泽彭 全国政协常委、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兼基地主任;暨南大学 华侨华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维平;“华学专家”北大聚谈“华侨华人学”学科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10 记者 郝锴;徐师大华侨华人研究中心揭牌[N];徐州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惠杰;社会变迁下华侨华人与新中国体育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肖文燕;华侨与侨乡社会变迁[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坚;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发展研究(1912-1928)[D];厦门大学;2002年
4 易刚明;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D];暨南大学;2010年
5 朱陆民;二战后印尼华族政治地位变迁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龙向阳;世界体系中的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一种历史的分析与反思[D];暨南大学;2003年
7 范宏伟;战后缅华社会政治地位变迁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8 邵允振;1980年代以来的美国华侨华人与中美关系[D];暨南大学;2006年
9 徐文永;青田华侨华人与侨乡社会变迁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10 秦素菡;美国华侨社会与保皇派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景峰;华侨与近代厦门港口城市发展研究(1840-1949)[D];华侨大学;2015年
2 高斯;华侨在人民政协中的作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韩田田;印度尼西亚庇护主义与华侨华人群体[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陈斌;日本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状况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5 章秀冬;福建省新华侨华人服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6 赵璐;清代康雍时期南洋政策及其对印尼华侨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6年
7 高跃;文学视阈下战后菲律宾华侨华人认同的变迁[D];华侨大学;2016年
8 刘光耀;日本华侨华人在中日关系中的角色与作用[D];华侨大学;2016年
9 孙志芳;冷战因素与泰国华侨社会的变迁[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10 李清全;国际关系变动中的南非华侨华人:一种历史的分析[D];暨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292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729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