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现阶段我国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研究
【摘要】: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总方向被予以确立,使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的能力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升,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要求,也是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党在治理规律领会的程度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对治理理念的进一步创新,给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促动。国家治理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乡村治理,中国问题的核心也出在农村,特别是对于国家的治理现代化来说,如果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无法达到,则全国性的现代化任务也就只能是空谈。而乡村的治理能力又是乡村治理中的关键因素,其能力现代化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能否顺利地达成,继而对我国最终能否达到治理现代化而影响深远。改革开放之后,在党和政府各项措施的推动下,我国的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有了较大的提升,实现了从传统的高度集权治理模式到现代化的分权治理模式,从传统的单一管制主体到现代化的多元治理主体,从传统的治理方法到现代化的治理方法,以及从传统的人治到现代化的依法治理等方面的转变。我国乡村的治理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经济得以稳步发展,与乡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目标也更加接近。但是,随着现阶段,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出现了乡村社会的自治能力较低、乡村治理过程中社会冲突的加剧、乡村文化问题的日益凸显等问题。此种背景下,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村民委员会去行政化、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意识和能力、多主体间协同共治等措施,全面提高乡村的社会自治能力;同时,注重协调城乡发展、缓解城镇化引发的社会矛盾、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乡村的法治建设,以推动乡村的稳定发展,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此外,也要进一步完善乡村在文化理论、保障、管理以及动力等系统方面的建设,从而有效地发挥文化在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强大作用。
【关键词】: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现实挑战 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0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4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14-20
- 1.1 治理14-15
- 1.2 乡村治理15-17
- 1.3 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17-20
- 第二章 新时期我国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特征20-26
- 2.1 由传统的高度集权治理模式转向现代化的分权治理模式20
- 2.2 由传统的单一管制主体转向现代化的多元治理主体20-21
- 2.3 由传统的治理方式转向现代化的治理方式21-22
- 2.4 由传统的人治转向现代化的依法治理22-23
- 2.5 由传统的管制政府职能转向现代化的服务政府职能23-26
- 第三章 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的现实挑战26-34
- 3.1 乡村社会自治能力较低26-28
- 3.1.1 村民委员会偏行政化26
- 3.1.2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有限26-27
- 3.1.3 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27-28
- 3.1.4 党、政府与社会组织、村民之间的关系有待梳顺28
- 3.2 乡村治理过程中社会冲突加剧28-31
- 3.2.1 城乡间差距较大28-29
- 3.2.2 城镇化过程中社会矛盾频发29-30
- 3.2.3 乡村治理中的体制性障碍30
- 3.2.4 乡村治理中的政府职能转变滞后30-31
- 3.3 乡村文化问题凸显31-34
- 3.3.1 乡村文化建设的村民主体缺失31
- 3.3.2 乡村文化建设中市场主体缺失31-32
- 3.3.3 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流失32-34
- 第四章 当前实现我国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34-44
- 4.1 全面提高乡村社会自治能力34-37
- 4.1.1 村民委员会去行政化34
- 4.1.2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34-35
- 4.1.3 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观念和水平35-36
- 4.1.4 党、政府、社会组织与村民共同治理36-37
- 4.2 优化乡村治理37-39
- 4.2.1 协调城乡发展37
- 4.2.2 缓解社会冲突37-38
- 4.2.3 创新体制机制38
- 4.2.4 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38-39
- 4.3 重新建构乡村文化39-44
- 4.3.1 建构乡村文化知识与价值系统39-40
- 4.3.2 建构乡村文化保障系统40-41
- 4.3.3 建构乡村文化管理系统41-42
- 4.3.4 建构乡村文化动力系统42-44
- 结语44-46
- 参考文献46-52
- 致谢52-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云春,刘梅芳;利益博弈下的乡村治理——透视村民自治的新视角[J];社会;2003年02期
2 王培刚,余丹;中国乡村治理:反思、困境与对策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5年01期
3 盛来运;;“八郑规程”是很好的乡村治理雏形[J];小康;2006年07期
4 肖唐镖;;当前中国农村宗族及其与乡村治理的关系——对新近研究的评论和分析[J];文史哲;2006年04期
5 汪萍;;乡村治理中的农民动员问题探讨——以河北定州翟城村为例[J];理论月刊;2006年12期
6 张志英;;21世纪中国乡村治理发展浅议[J];农村经济;2006年11期
7 苗树彬;王天意;;困惑与出路——“乡村治理与乡镇政府改革”专家调查报告[J];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05期
8 夏单坤;;“四十亩抛荒地”话乡村治理[J];中国乡村发现;2006年01期
9 申端锋;;乡村治理的博弈术与正当性[J];读书;2008年04期
10 周朗生;;乡村治理的理论诠释——从治理到乡村治理[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福营;;当代乡村治理变迁的特点和经验——以建国60年来的浙江为例[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唐正繁;;我国乡村治理的制度绩效评估探析[A];改革开放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C];2008年
3 郭书田;;乡镇政府改革与乡村治理[A];2005年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徐银华;陈霄;;取消农业税后乡村治理格局的变化与村民自治的发展路径[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德芳;;民国时期乡村治理方式的变革:以河北定县为例[A];第二届中国地方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韩冰;;关于完善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治理若干问题的思考[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6年
7 方俊;郭正林;;乡村治理的制度绩效评估研究:安徽呈东村调查报告361[A];第二届中国地方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伍军;;乡村治理过程中农民组织化的必要性分析——以湖北麟村为个案[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9 苗青田;卢凤超;;浅谈完善村民自治[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10 ;二等奖论文摘要[A];第七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中科技大学 贺雪峰;乡村治理基础研究的深化:从社会基础到价值基础[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李克杰;开除“村籍”暴露乡村治理短板[N];法制日报;2012年
3 中共连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戚华海;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鲜活样本[N];南方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王秀娟;乡村治理的另一种范式[N];山西日报;2013年
5 湖北省宜昌市委副书记 王兴於;创建幸福村落是乡村治理的新路子[N];农民日报;2013年
6 张英洪 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乡村治理要强化维护发展农民基本权利[N];农民日报;2014年
7 汤嘉琛;激活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价值[N];光明日报;2014年
8 首席记者 秦德胜;努力实现“五好”目标 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N];绍兴日报;2014年
9 报道组 魏康星 通讯员 金毅;金东创新机制培养乡村治理能手[N];金华日报;2014年
10 沈昕 凌宏彬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经济发展研究处处长 博士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徽州宗族“善治”:乡村治理启示录(下)[N];中国社会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威;乡村经营性治理的创新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于水;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3 苗树彬;公共服务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商兆奎;唐代乡村治理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5 康菊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新疆乡村治理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2年
6 范洪亮;非均衡状态下乡村治理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7 何晓杰;“后农业税时代”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广;中国乡村治理中的政治传播与控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阎占定;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10 王亚民;海疆知县蓝鼎元的乡村治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金星;乡村治理中的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关系[D];山东大学;2008年
2 郑庆基;论乡村治理中的农民公私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赵小林;我国乡村治理中的条件拒斥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4 樊亚军;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合作精神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王守智;信息不对称与乡村治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殿君;村民自治视角下的乡村治理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7 张书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探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2年
8 李晓南;“半熟人社会”背景下的中国乡村治理问题探析[D];吉林大学;2012年
9 周英姿;利益表达视角下乡村治理的困境与对策[D];湘潭大学;2013年
10 郭伟;乡村多元治理路径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307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730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