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市自然灾害救助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5 04:36
本文关键词:本溪市自然灾害救助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给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灾害救助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如何完善灾害救助制度建设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溪市位于辽宁省东部,占地面积8000余平方公里,其中约80%为山地和丘陵,特殊的地形特征使得本溪市自然灾害种类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灾害种类有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灾害和地震等。本溪市的降雨集中在每年的七八两月,雨水冲刷山体表面加剧了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的危险,每年都有本溪市民受到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侵袭,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也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随着本溪市各界对灾害救助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如何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并降低人们的受灾损失已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完善本溪市灾害救助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查阅与自然灾害救助相关的文献,运用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发现了本溪市灾害救助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灾害救助的主体单一、灾害救助的对象界定模糊、灾害救助的程序还需完善、灾害救助的标准尚待提高以及灾害救助的方式重食物轻心理等。基于以上问题,从救助主体、救助对象、救助程序、救助标准和救助方式五个方面分析了本溪市灾害救助存在问题的原因,包括NGO组织未能在灾害救助中充分发挥自身力量、对救助对象的分类重视程度不够、灾害救助属于非经常性救助、灾害救助资金不足以及灾害救助方式缺乏创新性。研究表明,解决本溪市现有灾害救助问题应充分发挥本溪市NGO组织在救灾中的作用,对本溪市灾害救助对象进一步分类、细化,深化本溪市灾害救助程序的科学性、合理性,逐步提高本溪市灾害救助标准以及采取多样化的灾害救助方式。
【关键词】:本溪市 自然灾害 灾害救助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2.5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绪论9-17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9-11
- (一)研究背景9-10
- (二)研究意义10-11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
- (一)国外研究现状11-12
- (二)国内研究现状12-15
- 三、研究方法及内容15-16
- (一)研究方法15-16
- (二)研究内容16
- 四、创新之处16-17
- 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17-20
- 一、相关概念界定17-18
- (一)灾害概念17
- (二)灾害救助概念17-18
- 二、相关基础理论18-20
- (一)危机管理理论18
- (二)公共产品理论18-20
- 第三章本溪市灾害救助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20-30
- 一、本溪市灾害救助现状20-26
- (一)本溪市自然灾害种类及其特点20-22
- (二)本溪市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情况22
- (三)本溪市灾害救助的相关制度22-26
- 二、本溪市灾害救助存在的问题26-30
- (一)灾害救助主体单一26-27
- (二)灾害救助对象界定模糊27
- (三)灾害救助程序还需完善27-28
- (四)灾害救助标准尚待提高28
- (五)灾害救助方式重实物轻心理28-30
- 第四章本溪市灾害救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0-34
- 一、非政府组织在本溪市的认可度低30
- 二、忽视救助对象分类的重要性30-31
- 三、灾害救助属于非经常性救助31-32
- 四、灾害救助资金不足32-33
- 五、灾害救助方式缺乏创新性33-34
- 第五章国外灾害救助的启示34-39
- 一、各救灾主体协作紧密,,形成救灾合力34-35
- 二、按家庭收入状况和因灾损失情况划分灾害救助对象35-36
- 三、灾害救助应急程序反应迅速,灾后申请程序人性化36-37
- 四、较高标准的灾害慰抚金保障灾民生活37
- 五、采取实物和心理并重的灾害救助方式37-39
- 第六章完善本溪市灾害救助的对策建议39-47
- 一、切实提高本溪市非政府组织的救灾能力39-40
- (一)为非政府组织提供参与灾害救助的政策支持39
- (二)加强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建设39-40
- 二、对本溪市灾害救助对象进一步分类、细化40-41
- 三、深化本溪市灾害救助程序的科学性、合理性41-42
- (一)深化救灾程序的科学性41-42
- (二)深化救助申请程序的合理性42
- 四、逐步提高本溪市灾害救助标准42-45
- (一)在本溪市引入自然灾害社会保险制度42-44
- (二)拓宽本溪市灾害救助资金来源44-45
- 五、丰富本溪市灾害救助方式45-47
- (一)增加实物救助中的物品种类45
- (二)确立低息贷款和危机咨询的救助方式45-47
- 结论47-48
- 参考文献48-50
- 致谢50-51
- 个人简历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宇虹;;完善灾害救助体系的几点思考[J];统计与决策;2011年08期
2 孙婧;;灾害救助方式的政府决策分析[J];中国减灾;2006年10期
3 廖成丽;;我国灾害救助的反思[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年04期
4 王子丹;;完善灾害救助 增强社会保障功能——以“5.12”地震灾害救助为例[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17期
5 张云英;谢倩;;重大灾害救助中社会工作者的作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胡光景;;我国农村灾害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年16期
7 夏瀛;国志兴;钟兴春;;区域灾害救助资金需求比例评价研究[J];中国减灾;2010年03期
8 孙建娥;黄锦鹏;;我国农村灾害救助制度发展与完善研究[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杨琳;;巨灾挑战中国灾害救助制度[J];w
本文编号:7351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735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