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信诈骗犯罪治理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电信诈骗犯罪治理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电信网络诈骗 跨边界治理 实名制登记 碎片化管理 企业社会责任
【摘要】: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人类的通讯和信息传递更为简单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管理一系列的挑战。近几年来,新型网络电信诈骗犯罪日渐猖獗,甚至出现区域共同犯罪,犯罪职业化、产业化的趋势,社会影响恶劣,对人民群众,特别是老人、低学历等无法分辨犯罪行为的弱势群体具有人身财产安全的威胁,甚至造成受害人倾家荡产而走上自杀的绝路。电信诈骗犯罪的蔓延形势严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刻不容缓。目前的治理现状仍然存在严重的碎片化现象,政府部门的分割各治与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的无为之治并存,导致重制裁,轻防范的局面。本文是建立在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的实例上,分析政府跨边界治理的现状与不足。电信网络诈骗治理涉及一系列的流程管理,下游管理必须坚持严厉打击犯罪,普法防骗意识宣传等,上游管理则是堵住犯罪源头,从犯罪工具的产业链条严抓相关部门的规范经营,其中涉及到银行账户管理、通讯产品实名管理等。电信诈骗犯罪治理单靠公安部门的侦查和制裁行动,并不能彻底根除,只有联合源头部门,才能实现整体整治。本文针对目前电信诈骗犯罪治理的碎片化困局,以希克斯的整体政府理论为基础,以惠州电信诈骗治理网络结构为典型,通过实名制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建立电信诈骗犯罪治理的管理模型,在模型内互动中对公共部门之间、公私部门之间以及公共部门和公众之间的相互协作治理关系进行分析,旨在促进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的良性循环,对于复杂治理问题进行模型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加强电信诈骗治理的对策,针对多变的犯罪形势,进行对策研究。电信诈骗犯罪治理,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管理事务,既涉及治安管理,也涉及市场管理,既涉及到政府内部合作,也涉及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在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电信诈骗犯罪已逐步向虚拟网络诈骗的形式转化,意味着政府的治理将扩大到整个通信网络产业,涉及的部门个体种类繁多。本文在这个方面没有更为延伸的研究,但相信本论文的理论对未来电信网络诈骗的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电信网络诈骗 跨边界治理 实名制登记 碎片化管理 企业社会责任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1.4;D630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导论10-20
-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和理论意义10-12
- 1.1.1 选题的研究背景10-11
- 1.1.2 选题的理论意义11-12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2-17
- 1.2.1 企业的角度的政企合作的必要性基础理论12-14
- 1.2.2 政府角度的政企合作的必要性基础理论14-15
- 1.2.3 关于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职能部门概述15-16
- 1.2.4 技术层面与政策层面分析的文献引用16-17
- 1.2.5 研究述评17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17-20
- 1.3.1 研究方法17-18
- 1.3.2 研究内容18
- 1.3.3 研究思路18-20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20-28
- 2.1 跨边界治理理论的基本概念20-22
- 2.1.1 跨边界治理20
- 2.1.2 跨边界治理的一般性原则20-21
- 2.1.3 跨边界治理的五类管理工具理论21
- 2.1.4 跨边界治理的一般模型21-22
- 2.2 跨边界治理的必要性理论——政企合作机制的形成22-24
- 2.2.1 社会公共管理成本与社会总福利概述22-23
- 2.2.2 公共管理目标与企业经营目的的矛盾与统一23-24
- 2.3 跨边界治理中的政府作用与管理路径24-28
- 2.3.1 政府的作用24-25
- 2.3.2 政府跨边界治理的路径选择25-28
- 第三章 我国电信诈骗治理现状28-47
- 3.1 电信诈骗犯罪的现状28-30
- 3.1.1 电信诈骗犯罪的定义28-29
- 3.1.2 我国电信诈骗犯罪的现状29-30
- 3.2 电信诈骗犯罪的治理现状30-38
- 3.2.1 电信诈骗治理管理部门概述30-32
- 3.2.2 电信诈骗治理网络模型32-34
- 3.2.3 政府管理方式组合概述34-37
- 3.2.4 惠州市电信诈骗治理模式介绍37-38
- 3.3 跨边界治理模式的探索——以手机实名制为例38-47
- 3.3.1 实名制的定义38-39
- 3.3.2 政府实行号码实名制现状39-40
- 3.3.3 运营商推进号码实名制工作的三个阶段——以惠州电信为例40-41
- 3.3.4 企业推进实名制登记的方法41-43
- 3.3.5 跨边界治理网络分析——基于电信网络诈骗治理模型43-47
- 第四章 政府治理电信诈骗犯罪中存在的不足与原因分析47-53
- 4.1 政府治理电信诈骗犯罪中存在的不足47-50
- 4.1.1 拦截技术与信息系统的不足47-48
- 4.1.2 金融系统不完善与金融工具便利化风险48
- 4.1.3 政府管理碎片化与各自为政的部门主义48-49
- 4.1.4 运营商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缺位49-50
- 4.1.5 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影响政策的公众配合度50
- 4.1.6 技术进步带来治理新挑战50
- 4.2 电信诈骗治理效能低下的原因分析50-53
- 4.2.1 企业转嫁成本的行为不受限制50-51
- 4.2.2 缺乏系统化的信息共享渠道51-52
- 4.2.3 现行跨边界网络组织布局比较狭隘52
- 4.2.4 跨边界治理的整体框架与制度的缺失52
- 4.2.5 变形的平等合作关系52-53
- 第五章 通信犯罪治理的国外经验借鉴53-58
- 5.1 国外网络监管及手机实名制的管理基础53-56
- 5.1.1 立法管理53
- 5.1.2 监督与执行管理53-54
- 5.1.3 民意基础管理54-55
- 5.1.4 公民个人信息保密管理55-56
- 5.2 各国治理网络通信违法犯罪的经验实例56-58
- 5.2.1 日本56
- 5.2.2 韩国56-57
- 5.2.3 澳大利亚57-58
- 第六章 完善跨边界网格化治理机制,,促进企业协同治理电信诈骗犯罪58-64
- 6.1 框架与制度的建立58-59
- 6.1.1 整体组织架构的搭建58-59
- 6.1.2 完善法律法规59
- 6.2 跨边界协调管理机制的形成与完善59-61
- 6.2.1 约束行政权力使用,发展政企合作关系59
- 6.2.2 明确机构权责,避免企业转嫁成本59-60
- 6.2.3 适时扩展跨边界治理网格60-61
- 6.3 提高技术水平,完善信息系统61-62
- 6.3.1 加强个人信息保密保护力度61-62
- 6.3.2 建立信息合作共享机制62
- 6.4 规模化构建全社会防范电信诈骗的宣传网62-64
- 6.4.1 针对潜在犯罪进行法律法规意识宣传62-63
- 6.4.2 针对潜在犯罪受害者目标进行防诈骗意识宣传63-64
- 结论64-66
- 参考文献66-68
- 附录 168-69
- 附录 269-70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0-71
- 致谢71-72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早生;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同诈骗犯罪[J];铁道部郑州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2 田孝民;论经济诈骗犯罪中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J];山东审判;2003年06期
3 邓志伟,丁念红;诈骗犯罪目的论探析[J];法律适用;2005年09期
4 张国忠;新时期防范票据诈骗犯罪之我见[J];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05期
5 李东生;力尚斌;;试论合同诈骗犯罪的特点及对策[J];科学之友(B版);2007年09期
6 陈继山;;论加强对经济诈骗犯罪的打击和防范[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7 张志君;;利用银行ATM机诈骗犯罪形式及防范对策[J];金融经济;2009年14期
8 李少云;;浅析诈骗犯罪的现状与对策[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9年11期
9 郭腾达;刘炳坤;;浅析农村诈骗犯罪的特点及预防[J];现代交际;2010年04期
10 钱洋;;电信诈骗犯罪侦查难点及对策研究[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广三;陈雷;;网络诈骗犯罪的常见手段研究[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2 殷明姝;;合同诈骗犯罪遏制对策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褚红云;;论虚假信息诈骗犯罪的防控[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双其;;虚假信息诈骗犯罪侦查[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志勇;;网络诈骗犯罪的特点及其打防对策[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三卷)[C];2008年
6 杨志勇;;网络诈骗犯罪的形式、特点及侦破对策[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二卷)[C];2007年
7 廖锦屏;;浅谈街头诈骗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A];湖南省犯罪学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8 李亚军;;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合同诈骗犯罪——以西安市未央区检察院近年起诉案件为例[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金融危机与陕西经济发展专题学术论坛论文选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东;当前诈骗犯罪的新动向[N];江苏法制报;2007年
2 张春波 付炎天;重拳打击整治虚假信息诈骗犯罪[N];闽西日报;2008年
3 记者 孙为林;江苏打掉电话诈骗犯罪团伙62个[N];人民公安报;2009年
4 通讯员 张春波 魏哲;我市警方开展打击电信诈骗犯罪专项行动[N];闽西日报;2010年
5 记者袁玉灵;我市启动防范打击电信诈骗犯罪专项行动[N];黄山日报;2010年
6 记者 李晓群;严打电信诈骗犯罪[N];安徽日报;2010年
7 记者 吴艺;上海开展电讯诈骗犯罪防范集中宣传[N];人民公安报;2011年
8 特约记者 沈宫轩 记者 李海明;江苏警方打击跨国境电信诈骗犯罪专项行动扩大战果[N];江苏法制报;2012年
9 ;东盟与中日韩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研讨会举行[N];人民公安报;2012年
10 记者 李U
本文编号:7869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786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