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流浪儿童救助方式及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连市流浪儿童救助方式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后的飞速发展,我国正式步入社会结构的转型期,由于经济进步与社会制度发展的不同步,导致近年来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如家庭环境复杂、教育不适当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缺陷等诸多问题的累积造成流浪儿童数量逐年增长,流浪儿童问题的不断恶化已成为一个国际难题。《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于2003年6月颁布,流浪儿童问题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全国各地根据救助文件的政策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增设救助站点并开展各具特色的流浪儿童救助方式。本篇论文在写作过程中采用了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通过对论文研究方法的合理采用,同时借鉴国外流浪儿童研究的成功案例,及时全面的了解流浪儿童的救助方式和救助方法;通过对相关论文的大量查阅,为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梳理写作思路和奠定理论基础。论文中通过对流浪儿童行为举止、救助环境、救助设施等方面的观察和对救助人员的深入访谈,了解大连市流浪儿童的基本状况和目前救助方式存在的不足,并在论文中提出改善建议。本片论文通过对大连市流浪儿童救助方式的研究,其理论意义在于拓展流浪儿童救助方式的研究渠道和丰富流浪儿童的研究方法,为流浪儿童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解决思路。现实意义在于让越来越多的流浪儿童通过救助政策的完善得到实质性的救助,从源头上控制流浪儿童的产生,减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本文以政策执行的研究视角,以大连市流浪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连市救助站一段时间内的考察研究发现,目前大连市以“家庭”为导向的社会救助方式是一种临时性救助,只是提供暂时的食宿和返乡护送,而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状况却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无法对流浪儿童产生深远的影响,导致流浪儿童的救助成效不显著,重复流浪率长期持高不下。所以大连市的救助方式需向“回归”为导向的心理救助方式转变,解决流浪儿童心理障碍,培养流浪儿童的生存技能,改变流浪儿童的原有的生活氛围,使流浪儿童在走出救助站后能够有能力完全的适应社会。本文以大连市流浪儿童的救助方式由“回归家庭”向“回归社会”的转变为主线,从救助政策、救助主体、执政环境和社会参与的角度剖析大连市流浪儿童救助方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四个方面提出完善建议。本文认为,虽然大连市救助站在流浪儿童的救助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成功救助大量流浪儿童、工作方式在不断创新,但临时性的救助方式无法解决流浪儿童的本质性问题,当前实行的救助方式仍存在漏洞,表现为政策执行过程不流畅,如部门间权力划分不明,导致责任相互推诿;救助效果不佳,如目标群体不能准确确认及重复流浪率仍持高不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政策设计不科学、执行主体能力不强、政策执行环境不良、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因此,要想对流浪儿童群体进行有效救助,必须从完善救助管理政策、提高执行主体能力、优化政策执行环境以及鼓励公众参与四个方面来加以改进。本篇论文通过对流浪儿童救助方式的研究和建议完善,可以让更多的流浪儿童得到有效性救助,控制流浪儿童的产生,使那些长期在外流浪的儿童早日回归家庭,感受到社会的帮助和家庭温暖。
【关键词】:流浪儿童 救助方式 政策执行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2.1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1 绪论9-21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9-11
- 1.1.1 研究背景9
- 1.1.2 研究意义9-11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1-14
- 1.2.1 研究内容11-13
- 1.2.2 研究方法13-14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14-19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4-16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6-19
- 1.4 创新点19-21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21-26
- 2.1 概念界定21-22
- 2.1.1 流浪儿童21
- 2.1.2 救助方式21-22
- 2.2 理论基础22-26
- 2.2.1 政策执行理论22-23
- 2.2.2 沃尔芬伯格的正常化理论23-24
- 2.2.3 社会排斥理论24-26
- 3 大连市流浪儿童的现状和产生原因26-31
- 3.1 大连市流浪儿童的生活现状26-28
- 3.1.1 流浪儿童的来源及其聚居分布26-27
- 3.1.2 流浪儿童的生存方式27-28
- 3.1.3 流浪儿童的健康状况28
- 3.2 流浪儿童的产生原因28-31
- 3.2.1 家庭环境28-29
- 3.2.2 社会保障制度29-30
- 3.2.3 教育问题30-31
- 4 大连市流浪儿童的救助方式及其问题分析31-41
- 4.1 流浪儿童救助方式31-33
- 4.1.1 以“家庭”为导向的社会救助方式31-32
- 4.1.2 以“回归”为导向的心理救助方式32-33
- 4.2 问题分析33-41
- 4.2.1 救助政策不完善33-36
- 4.2.2 政策主体存在困境36-37
- 4.2.3 政策执行环境不良37-39
- 4.2.4 缺乏社会公众参与39-41
- 5 大连市流浪儿童救助方式的改善建议41-48
- 5.1 完善救助政策41-43
- 5.1.1 提高救助政策质量41-42
- 5.1.2 健全流浪儿童的教育机制42
- 5.1.3 同其他制度实现有效衔接42-43
- 5.2 强化政策主体能力43-45
- 5.2.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加强合作协调43-44
- 5.2.2 提高救助人员的专业化44
- 5.2.3 救助主体创新救助理念44-45
- 5.3 优化执行环境45-47
- 5.3.1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5-46
- 5.3.2 进一步加强城乡医疗救助工作46-47
- 5.4 鼓励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47-48
- 结语48-50
- 参考文献50-53
- 后记53-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怀世;流浪儿童问题的国际背景和干预途径[J];社会福利;2002年10期
2 ;救助流浪儿童推进社会文明——“救助流浪儿童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人权;2003年06期
3 鞠青;启动制约流浪儿童救助瓶颈[J];社会福利;2004年02期
4 石家庄市保护流浪儿童研究中心课题组;流浪儿童保护机制和对策研究[J];中国妇运;2005年06期
5 孙莹;流浪儿童问题的干预策略——社会工作的视角[J];社会福利;2005年03期
6 孙莹;流浪儿童与社会救助[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7 刘洪波;陈世芳;;论政府在流浪儿童救助中的地位与作用[J];社会科学家;2005年S2期
8 王水雄;李伟;;从“撒谎”看流浪儿童的机构救助[J];青年研究;2005年12期
9 严海波,隋树霞,徐成;关注中国城市流浪儿童——徐州市流浪儿童状况调查[J];青年研究;2005年02期
10 尚晓援;吴文贤;;对我国流浪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叶梓;;关于完善贵州省流浪儿童社会服务的对策思考[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邦凡;刘晓楠;路雨微;陆杨;;我国流浪儿童教化问题初探[A];中国公共管理论丛2013年第1辑[C];2013年
3 熊坚;;和谐社会岂能让流浪儿童还再流浪?——从首宗强迫乞讨案说起[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晨;;托起折翼天使——全国流浪儿童抽样调查报告[A];和谐社会建设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7)[C];2007年
5 林月荣;刘新春;;16周岁以下流浪儿童违法犯罪状况调研[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杜妍智;;问题流浪儿童的工读学校经验叙述及“新生”——基于社会工作优势视角[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明锁;王洁;柴文莉;王岑琛;王晓明;;建立适度普惠型的流浪儿童救助服务体系——以广东省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为例[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晓锋 潘凌;应建立专门的流浪儿童救助制度[N];法制日报;2005年
2 吴宏 孔令智;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N];人民法院报;2005年
3 周德民;流浪儿童有八“性”[N];中国社会报;2003年
4 记者 王春霞;尚秀云呼吁建立流浪儿童救助中心[N];中国妇女报;2007年
5 秦新文 覃太权 卢菊梅;流浪儿童问题应引起关注[N];恩施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罗妮;流浪儿童常“遇冷” 邕城“家”中有“暖冬”[N];法治快报;2007年
7 王斗斗;地级市都要建立流浪儿童救助[N];法制日报;2007年
8 董学清 鹿永建;流浪儿童呼唤众多民间救助大使[N];联合日报;2007年
9 特派记者 蒲荔子 陈枫 戎明昌 严丽君;流浪儿童救助中心 每个地级市都要建[N];南方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徐林 实习生 李超 统筹 段功伟;广州,如何承受流浪儿童之重[N];南方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雅丽;中国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的分析及对策[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陈静;我国流浪儿童社会救助中的预防与回归[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秦敏;我国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4 上官萍;重复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曾琼;我国流浪儿童救助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6 李敏;我国流浪儿童救助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冯元;流浪儿童需要与机构救助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8 王晋颖;成都市非政府组织参与流浪儿童救助的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9 周俊;当代中国城市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现状及路径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10 任桂春;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304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930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