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感的纠缠与救赎的幻想——论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跨文化书写与再书写
本文关键词:文化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感的纠缠与救赎的幻想——论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跨文化书写与再书写
【摘要】:在小说《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利用对中国文化传统意象的"断壁残垣"的重构,同时对中国本土戏剧里的"蹦蹦戏花旦"形象与奥尼尔剧作中的地母意象进行了跨文化书写与再书写。在这一表面上非政治性的故事里所展现的身份焦虑,实则反映了作为中产阶级世界的主导价值的个人主义处于一种深刻的危机之中,这导致了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浸透了一种繁复的文化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感。而这种个人主义之所以失败或无效,并导致现代中国市民阶级主体性的无法建立,是因为半殖民、半传统的社会历史现实制约了一个文化上(与政治意义上的)市民阶级化的过程。小说文本深刻地、症状性地呈现了这个现实。
【关键词】: 张爱玲 虚无主义 《倾城之恋》 文化政治
【分类号】:I207.42
【正文快照】: 在成长期间亲眼目睹中国传统官僚士绅阶层无法避免的衰微与颓败,张爱玲由此形成了坚定的个体中心主义。处在历史的缝隙与夹缝中,置身于一个被封锁而四面困境的社会,当前一个时代的残渣余屑聚集在一起,作者利用写作来作为通向她所属的那个特定阶层心脏的方式,去“梦想它的梦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钧 ,杨新刚;“齐鲁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晓平;;文化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感的纠缠与救赎的幻想——论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跨文化书写与再书写[J];中国比较文学;2017年01期
2 牛冲槐;王娟;高祖艳;;齐鲁文化对胶东半岛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影响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年1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彦利;灰白色的团圆——试论《倾城之恋》的艺术特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杨兆华;;《倾城之恋》的结构和情节特点[J];新闻天地;2005年05期
3 胡彦华;杨青;;隐匿的悲凉——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性[J];船山学刊;2006年03期
4 王晶;;解读《倾城之恋》[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4期
5 周爱华;;苍凉的胡琴:《倾城之恋》·《二段琴》[J];创作评谭;2008年02期
6 雷霖;;有意味的形式——《缓慢》与《倾城之恋》的时间叙事解读[J];长沙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7 朱刘霞;;香港的悲喜剧——《倾城之恋》与《香港的情和爱》之比较[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7期
8 白春香;;女性怨曲二重奏——对《倾城之恋》的另一种解读[J];社科纵横;2010年05期
9 刘耘;刘翊;;同一时代造就的不同恋情:《瑰宝》与《倾城之恋》比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07期
10 周萌萌;;《倾城之恋》人物心理特征分析[J];电影文学;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杰;;拆解“倾城”的神话——张爱玲《倾城之恋》创作意图辨[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文瑾;陈数黄觉献上《倾城之恋》[N];中国电影报;2009年
2 王菲宇;寻找消失的霓虹[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3 山东 于展绥;忏悔与矫情[N];社会科学报;2002年
4 周眉;和名家一起阅读[N];光明日报;2004年
5 ;中国非职业戏剧活动的绚烂曙光[N];中国文化报;2003年
6 陈冠中;随缘看戏大半生[N];东方早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朱一烨;《简·爱》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意识对比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2 方婷;《倾城之恋》英译本中的异化翻译实践[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3 邵金玲;从关联理论视角分析小说《倾城之恋》中人物对话[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4 汪兰;《倾城之恋》英译本中译者的显形[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5 梁朦;女性主义视角下《倾城之恋》与《飘》中女主人公的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马箐;女性主义视阈中《飘》与《倾城之恋》之比较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3年
7 杨科涯;感觉的真实与虚无[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362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036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