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汪蒋之争到“回答托派”:茅盾对《子夜》主题的改写
本文关键词:从汪蒋之争到“回答托派”:茅盾对《子夜》主题的改写
【摘要】:《子夜》的创作动机长期被解读为"回答托派",即用小说写作阐释在帝国主义压迫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始终无法战胜买办阶级而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然而,茅盾虽接受瞿秋白的指导,但直到成书之后仍未能深入理解所谓"托派"观点并予以有力回答,反而在揭示"立三路线"的过程中与某些所谓"托派"观点形成共鸣。事实上,在小说"提要"和现存大纲及前四章手迹当中,茅盾笔下所谓的"民族资产阶级"与"买办",更多地呈现为实业与金融之间的对立掣肘。茅盾之所以不能很好地"回答托派",既是因为实业与金融背后的汪派与蒋派之争,也是从宁汉对立到宁汉合流时期的茅盾,其1927年的亲身革命经历在1930年上海的曲折映现。而小说结局由原来设计的吴荪甫与赵伯韬在红军四起形势下的握手言和,按瞿秋白要求改写为民族资产阶级无法战胜买办,虽符合了"回答托派"的意识形态要求,却遮蔽了茅盾原本对中国社会的把握与言说方式。
【作者单位】: 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关键词】: 《子夜》 托派 革命 茅盾 瞿秋白
【分类号】:I207.425
【正文快照】: 1939年,茅盾在新疆学院演讲时,对《子夜》的写作动机作出定性:“这样一部小说,当然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我所要回答的,只是一个问题,即是回答了托派: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1这为后来很长时期内的《子夜》解读模式奠定了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金顺;《子夜》版本探微[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03期
2 朱晓燕;;《子夜》理性化倾向之探析[J];社科纵横;2006年12期
3 邓礼华;;传承神韵,独创经典——《子夜》影响研究一瞥[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左怀建;;当下都市语境中1981年版电影《子夜》再审视——兼与小说《子夜》比较[J];电影文学;2008年17期
5 孙中田;;《子夜》出版前后[J];新文学史料;1981年03期
6 闪永旭;;《子夜》阵容空前庞大[J];电影评介;1981年08期
7 汪昌松;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宏观透视——《子夜》新探[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年06期
8 玉龙;《子夜》人物知多少[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5期
9 铃木将久,李家平;上海:媒介与语境——读《子夜》[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03期
10 万奇;谈《子夜》中的林佩瑶[J];语文学刊;199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卫平;;从接受美学看《子夜》的价值取向[A];茅盾研究(第六辑)[C];1995年
2 江腊生;;《子夜》中“三个世界”的阐释及其意义[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李振坤;;对《子夜》几点细节的疑义[A];茅盾研究(第四辑)[C];1990年
4 罗宗义;;关于《子夜》中的共产党员形象[A];茅盾研究(第四辑)[C];1990年
5 刘小中;;瞿秋白与《子夜》[A];茅盾研究(第六辑)[C];1995年
6 贾振勇;;《子夜》:感性生命力和理性生命力的纠结[A];茅盾研究(第11辑)[C];2011年
7 张颂南;;从美学角度探索《子夜》[A];茅盾研究论文选集(下册)[C];1983年
8 苏敏逸;;政治理念与小说形式的结合:论《子夜》模式[A];茅盾研究(第11辑)[C];2011年
9 曾镇南;;尽传其精神,重现其堂庑——电视连续剧《子夜》观后[A];茅盾研究(第七辑)[C];1999年
10 李丹;;近代经济史视野下的《子夜》文学创作——以南京国民政府早期发行公债为例[A];中国近代史及史料研究[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甄明;《子夜》的原名[N];人民政协报;2003年
2 周惠斌;《子夜》出版的前前后后[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吴娜 本报通讯员 龚晨;文学要反映社会[N];光明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倩;对《子夜》中空间形象的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李巧智;《子夜》的现代性追求及多重缺失[D];辽宁大学;2013年
3 刘晓敬;试论茅盾《子夜》的语言艺术[D];河北大学;2007年
4 崔莉;文学想象历史—重读《子夜》及“农村三部曲”[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黄贤君;跨越时空的承袭[D];暨南大学;2012年
6 张伟涛;革命语境中的上海叙事[D];延边大学;2013年
7 王颖;多维视野下的民族工商叙事[D];海南师范大学;2013年
8 王芬芬;论茅盾《子夜》对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创造性接受[D];南昌大学;2013年
9 鞠新泉;时代、个人与主体价值的艰难选择[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953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095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