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光未然抗战时期的文学活动与文学创作
发布时间:2017-10-27 06:19
本文关键词:论光未然抗战时期的文学活动与文学创作
【摘要】:光未然是以《黄河大合唱》词作者身份闻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他的文学创作开始于1935年,在抗战未全面爆发时,他创作了广为传唱的《五月的鲜花》,从而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光未然以自己丰富多样的文学创作为抗战文艺作出了贡献,其创作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中国抗战期间的现实,如实地记录了其作为作家的细腻、敏感心灵的波动,而且其创作大体上实现了文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是具有重要文学史意义的。本文着眼于光未然抗战时期的几种重要的文学创作,对其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进行文本细读,并结合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对其抗战时期的文学文本的深层内涵、美学意蕴进行挖掘,探讨光未然抗战时期文学创作之于抗战文艺的意义。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说明本文采用“光未然”这个名字行文的原因,阐述光未然抗战时期进行文学创作的缘起。论文第一章至第三章是正文部分,第一章梳理光未然在抗战初期的戏剧活动与创作,主要包括学生时期的“戏剧运动”及剧本创作和对街头剧创作的着力与推广,这是他在不同的阶段基于不同的社会现实而自觉的文学选择。第二章主要论述光未然的歌词创作,他的歌词创作从鼓舞军民士气的歌词到“堪称民族史诗”的长诗《黄河大合唱》,既是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而产生,也是诗人自身创作的不断提升的结果。第三章主要梳理论述光未然于1940年代的诗歌创作,他的诗歌创作有明显的阶段性,从积极参与重庆的“朗诵诗运动”,大力创作朗诵诗到表达自我的抒情诗到整理《阿细的先鸡》,既紧密地反映现实,又呈现出艺术上的个人性和独立追求。结语部分,论述了光未然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对于时代、文学史、其个人创作生命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光未然 文学活动 文学创作 文学史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6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引言9-14
- 第一章 1934—1938年的学生戏剧活动及戏剧创作14-24
- 第一节 对“戏剧运动”的积极推动及戏剧创作14-18
- 第二节 对街头剧的着力与推广18-24
- 第二章 1936—1939年的歌词创作24-35
- 第一节 鼓舞军民士气的歌词24-28
- 第二节 “抗战的怒吼”——《黄河大合唱》28-35
- 第三章 1940—1945年的文学活动与诗歌创作35-52
- 第一节 投身于国统区的爱国民主活动与朗诵诗创作35-41
- 第二节 表达“自我”的抒情诗41-47
- 第三节 整理彝族长诗《阿细的先鸡》47-52
- 结语52-55
- 参考文献55-58
- 附录:光未然抗战时期作品名目58-70
- 致谢70
【参考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馨怡;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黄河大合唱》[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2 常晶;浅析田汉早期新诗与歌词创作[D];西南大学;2008年
3 苑纯洁;在“国家”意识的召唤下[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1022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102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