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初“社会问题剧”的接受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初“社会问题剧”的接受研究
【摘要】:新时期初,一批反映“文革”问题、揭露与批判由于极左路线的遗毒而滋生的种种现实问题的所谓“社会问题剧”闪亮登场,万众瞩目。观众奔走相告,不吝赞美之词;评论界也给予热烈回应,使其很快成为文化热点事件。但短暂火爆之后却又迅速沉寂,直至沉没多年才被重新记起和打造,其接受过程和现象可谓耐人寻味。本文在详实的史料基础上,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全面考察和梳理新时期初“社会问题剧”在当代中国的接受过程和接受状况,剖析观众内在的接受心理,阐释接受现象,总结其中的经验与教训,探寻戏剧接受的一般规律。本文由绪论、正文三章、结语共五部分组成。绪论简要介绍选题理由、研究现状和研究目标。第一章梳理新时期初“社会问题剧”的接受轨迹。对新时期初几部代表性的问题剧《于无声处》、《有这样一个小院》、《报春花》、《未来在召唤》、《救救她》和《假如我是真的》进行重点扫描,厘清它们的接受过程和接受状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新时期初“社会问题剧”的整体接受轨迹。第二章探讨新时期初“社会问题剧”的接受心理。主要从宣泄心理、求新心理、受教心理、补偿心理、追星心理、从众及逆反心理等方面,探讨观众将欢呼声献给此类作品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动机,阐明问题剧火爆的原因,即探究问题剧是如何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而受到热烈欢迎的。第三章分析新时期初“社会问题剧”“昙花一现”接受现象。分析造成此接受现象的原因,包括内在、外在两方面因素,关键在于问题剧本身艺术品格上的缺失,主要体现为创作公式化、人物概念化和语言宣教化,从观众审美心理变化的角度来加以探讨尤为必要。结语总结新时期初“社会问题剧”接受的经验与教训,探寻戏剧接受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聚焦于戏剧创作、接受与时代政治的关系问题,戏剧接受心理问题,创作的经典性与接受的长期性问题。为方便读者了解新时期初“社会问题剧”上演情况、查阅相关文献,本文在正文之后还附有《新时期初“社会问题剧”上演剧目》和《新时期初主要“社会问题剧”资料汇编》。
【关键词】:新时期初 “社会问题剧” 接受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6
- 绪论6-9
- 第一章 新时期初“社会问题剧”的接受轨迹9-35
- 一、《于无声处》10-20
- 二、《有送样一个小院》20-24
- 三、《报春花》24-27
- 四、《未来在召唤》27-29
- 五、《救救她》29-31
- 六、《假如我是真的》31-35
- 第二章 新时期初“社会问题剧”接受心理探究35-52
- 一、宣泄心理36-38
- 二、求新心理38-42
- 三、受教心理42-45
- 四、补偿心理45-47
- 五、追星心理47-50
- 六、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50-52
- 第三章 新时期初“社会问题剧”“昙花一现”接受现象分析52-63
- 结语63-65
- 参考文献65-74
- 附录174-77
- 附录277-120
- 致谢120-12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21-12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大明;;关于社会学·社会问题剧之我见[J];戏剧文学;1990年05期
2 李默然;;何谓“社会问题剧”[J];中国戏剧;2009年06期
3 胡星亮;论“五四”社会问题剧[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4 张耀杰;;“社会问题剧”杂议 ——由丁涛《瞻望》谈起[J];戏剧文学;1990年03期
5 谭霈生;关键在于写好人物——简谈“情节剧”与“社会问题剧”[J];人民戏剧;1982年01期
6 魏贤梅;;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特点[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周维培;《死巷》与《人鼠之间》——美国三十年代社会问题剧的代表作[J];安徽新戏;1997年05期
8 周凌枫;;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现实意义[J];当代戏剧;2007年02期
9 刘川;话剧现实性战斗性的传统是否过时?——一次尝试引起的思考[J];中国戏剧;1991年02期
10 丁涛;“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现状的几个基本问题[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静;“今天的喜剧要有点黑色”[N];北京日报;2007年
2 文化部外联局西欧处处长 陈平;多方合作提升交流水平[N];人民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王宏伟 龚倩 贾梦雨;新精彩,,彰显开放包容国际化[N];新华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亚;新时期初“社会问题剧”的接受研究[D];扬州大学;2016年
2 金粉;胡适和金yP镇的社会问题剧比较研究——以<终身大事>和<李永女>为中心[D];延边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1032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103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