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及其乡村符号
本文关键词:废名及其乡村符号
【摘要】:废名在现代文学史上仅以别具一格的“朦胧派”具名,被归入京派文学,因其作品风格留恋田园乡土,且处于五四前期最早开始创作淡化故事,注重叙事技巧的,故废名又摘得京派文学鼻祖的称号。废名的创作处于中国乡村叙事的二十世纪前三十年的乡土小说行列,在京派的文学场中,废名描绘出的乡土文化符号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同时又因其叙事方式迥异,文化意味浓厚等特点赋予了废名的乡村清冷高古的写意画的风格,体现为古朴的自然性、传统的趣味性和佛禅的哲思意味。废名在佛学上的造诣深深影响了他笔下的乡村风格,呈现出明显的自然性、清冷平静的距离感、苦味的叙事等三大特点。本文以符号学为视角,将研究视野扩张至废名的小说、散文和诗学观,试图挖掘出废名乡村叙事的内核,及其现代性表达方式。探究废名及其作品中的乡村符号的文化表征和结构功能,析取具有表达、指涉、交流与认知的文本符号和文化符号。通过分析废名笔下的乡村空间建构的逻辑起点和文化意义以探析废名在传统与现代、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中作家的文化身份认同以及个性心理变迁,探究废名笔下的乡村这个符号的本体、文化结构、视角意义与情感伦理意义窥探废名乡村的自然性、废名个人在“乡村——家园”模式背后的苦闷体验从而看出废名对现实的别样关注。
【关键词】:废名 符号学 乡村符号 符号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6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7
- 序言7-16
- 1.废名个体经验中的乡村符号16-28
- 1.1 作家的审美趣味16-22
- 1.2 苦闷根源——城中乡叙述22-23
- 1.3 乡村的妥协——废名的城市书写与精神失语23-26
- 1.4 二次逃离——乡村符号乌托邦的消解与重构26-28
- 2.文本体系中的乡村符号28-52
- 2.1 社会意义与文本互涉的乡村28-33
- 2.2 文本符号之自然意象33-38
- 2.3 文本符号之哲学意象38-41
- 2.4 文本符号之人物符号41-43
- 2.5 流动的符号系统——有生命力的乡村43-50
- 2.6 平静地叙述——意象符号系统之整体性50-52
- 3.社会文学场中的乡村符号52-63
- 3.1 文化符号之“乡村——城市”53-55
- 3.2 京派空间55-63
- 4.价值体系中的乡村符号及其精神诉求63-78
- 4.1 乡村与童年叙事修辞64-66
- 4.2 乡村女性气质符号隐喻66-71
- 4.3 “生”与“死”符号隐喻与废名的道家自然生死观71-73
- 4.4 个体精神之自然性回归73-74
- 4.5 苦味乡村与别样社会关怀74-76
- 4.6 精神文化符号之家园梦76-78
- 结束语78-80
- 参考文献80-84
- 致谢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废名的魅力[J];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04期
2 陈国恩;废名小说与禅佛精神[J];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3 叶蓓;光荣的寂寞──废名研究综述[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4 易竹贤;《废名年谱》序[J];写作;2004年23期
5 夏元明;废名研究的新收获——评陈建军著《废名年谱》[J];写作;2004年23期
6 冯玉文,李宜蓬;废名与孩子的“缘”[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5期
7 黄亚兰;聂娜;;废名小说创作主体精神的阐释[J];文史博览;2005年Z2期
8 钟骏良;和雪渊;;论废名小说的晦涩[J];创作评谭;2005年12期
9 崔荣;;论废名小说的非严肃精神[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冉前林;;废名独异的文学观及其小说创作[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恒文;;废名的诗:深玄的思想特征及其艺术形式[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吴晓东;;背着“语言的筏子”——废名小说《桥》的诗学解读[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眉睫;谈《废名讲诗》的选编[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本报书评人 止庵;再谈1949年后的废名[N];中华读书报;2009年
3 眉睫;等待被重新“发现”的废名[N];文学报;2014年
4 张吉兵;走近“废名的真”[N];中华读书报;2014年
5 曾巍;为废名留名[N];中华读书报;2004年
6 本报书评人 止庵;也谈《废名讲诗》的选编[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刘中树;冯健男的废名研究[N];文艺报;2009年
8 清华大学 刘超;废不得的是此名[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张雨生;作家复位在于作品复活[N];文艺报;2009年
10 高恒文;废名的旧体诗与联句[N];人民政协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璐;论废名的创作特征[D];南京大学;2012年
2 王岩石;废名文学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谢锡文;边缘视域 人文问思[D];山东大学;2008年
4 石明圆;徘徊在出世与入世中间[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骏良;废名综论[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向文祺;论废名创作的现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李媛萍;废名及其乡村符号[D];暨南大学;2016年
4 江曼;传统反顾与现代关怀—废名小说论[D];苏州大学;2016年
5 李娇娆;论废名古代文学研究的三个角度[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6 张墨研;废名诗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常雪沛;论废名后期作品中的传统思想与现代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秀贤;论废名的小说创作[D];苏州大学;2009年
9 李保春;论废名文艺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方存芳;文章之美:废名小说与中国传统文风[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145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114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