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

发布时间:2017-10-30 22:12

  本文关键词: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


  更多相关文章: 郭沫若 历史剧 戏剧性 史剧观 戏剧手法


【摘要】:论文对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进行考察,基于郭沫若史剧观的分析,阐述其史剧观与戏剧性之间的关系,并从人物、事件、节奏等角度深入阐释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及其艺术呈现方式,进而从美学层面评点郭沫若戏剧性的追求对其创作的得失。论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郭沫若在历史剧创作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史剧观,本文通过梳理郭沫若的史剧观与戏剧性间的关系,发现郭沫若主张以“史”和“剧”来写“诗”,运用“古为今用”和“失事求似”的史剧创作原则进行艺术主情主义创造。郭沫若对戏剧性追求的独特之处在于作家通过对人物内心情感的刻画,使人物在各自意志的指引下迅速行动起来并发生意志冲突,人物的意志冲突作为情节的基础进一步突显了情绪的感染力。其次,论文从戏剧手法入手,分别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戏剧节奏三个方面分析戏剧性在郭沫若历史剧中的艺术呈现。理想化与情感化的人物性格,复杂微妙的人物关系,富有戏剧性的历史事件选择,事件发展中的偶然性和悬念设置等都会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戏剧节奏的张弛有度、刻意淡化戏剧人物间的外在冲突、注重刻画人物内心的情感波澜,这些都体现了戏剧性。最后,论文分别从艺术主情创造和诗性追求两个方面论述郭沫若戏剧性追求对其历史剧创作得失的影响。艺术主情创造使戏剧性与情感性更加融合,诗性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戏剧的感染力;艺术主情创造受戏剧性的限制影响作者情感的表达,对诗性的过分追求会淡化戏剧的戏剧性。
【关键词】:郭沫若 历史剧 戏剧性 史剧观 戏剧手法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绪论9-17
  • 第1章 史剧观与主情主义戏剧性追求17-28
  • 1.1 浪漫情怀与史剧观的确立17-20
  • 1.2 史剧观与内在戏剧性20-25
  • 1.3 主情主义与内在戏剧性的追求25-28
  • 第2章 戏剧手法设置与戏剧性呈现28-50
  • 2.1 历史剧与历史人物的戏剧性28-38
  • 2.1.1 以情欲为中心的人物塑造28-31
  • 2.1.2 独具匠心的历史人物关系31-33
  • 2.1.3 各种人物戏剧性聚合33-35
  • 2.1.4 人物性格的理想化与情感化35-38
  • 2.2 张弛有度的戏剧节奏38-40
  • 2.3 历史剧与历史事件的戏剧性40-50
  • 2.3.1 富有戏剧性事件的选择40-45
  • 2.3.2 事件发展中的偶然性与悬念设置45-50
  • 第3章 历史剧戏剧性追求的得失50-58
  • 3.1 戏剧性追求对艺术主情创造的得失50-53
  • 3.2 诗性追求的得失53-58
  • 结语58-59
  • 参考文献59-63
  • 致谢63-64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和晖;关于“郭沫若现象”三题[J];郭沫若学刊;2000年02期

2 彭放;一个人和一个时代——评《郭沫若研究论稿》[J];学习与探索;2001年04期

3 祁和晖;21世纪郭沫若研究瞻望:郭沫若给后人留下了什么?[J];郭沫若学刊;2001年01期

4 谭继和,文天行,彭邦本;“新世纪郭沫若研究”笔谈(三篇)[J];郭沫若学刊;2001年03期

5 张忠林;“郭沫若与新世纪”学术研讨会暨四川郭沫若研究学会换届会在乐山召开[J];郭沫若学刊;2001年04期

6 章玉钧;在“郭沫若与新世纪”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郭沫若学刊;2001年04期

7 何征修;在“郭沫若与新世纪”学术研讨会暨四川郭沫若研究学会换届会上的讲话[J];郭沫若学刊;2001年04期

8 罗加云;在“郭沫若与新世纪”学术研讨会暨四川郭沫若研究学会换届会上的讲话[J];郭沫若学刊;2001年04期

9 廖永祥;四川郭沫若研究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J];郭沫若学刊;2001年04期

10 谢保成;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 填写世界文化史白页——在四川“郭沫若与新世纪”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郭沫若学刊;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胜宽;;二十年:我与郭沫若研究工作[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2 张志春;;郭沫若与服饰文化初探[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3 石燕京;;网络时代的郭沫若研究[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4 周光召;;在“郭沫若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5 刘悦坦;魏建;;苏俄无产阶级革命文化与郭沫若的思想“转换”[A];郭沫若与东西方文化[C];1997年

6 柯宇;;评价郭沫若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A];郭沫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C];2000年

7 张恩和;;我看郭沫若——与友人对谈[A];郭沫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C];2000年

8 李晓虹;;郭沫若研究展望[A];郭沫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C];2000年

9 成仿吾;;祝词[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10 ;稿约[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玉钧 谭继和 李怡 魏建;风雨浮沉郭沫若[N];社会科学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祝晓风;郭沫若研究:希望与挑战[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展雨;中日学者关注郭沫若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4 钟作英;《郭沫若展》重访日本冈山[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李晓虹 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郭沫若研究逐渐形成开放格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高昌;回眸郭沫若[N];中国文化报;2012年

7 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秘书长 李斌;郭沫若研究案头必备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8 杨胜宽 陈晓春 税海模 陈俐;“郭沫若研究方法论”笔谈[N];文艺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祝晓风;人们将看到更立体的郭沫若[N];中华读书报;2002年

10 郭沫若纪念馆 郭平英;共同的文化遗产 多彩的交流平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逯艳;郭沫若晚年复杂性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帅;李泰俊与郭沫若《苏联纪行》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李明;在政治与艺术之间[D];西南大学;2016年

4 丁薇;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D];河北大学;2016年

5 龙俊;论郭沫若历史剧的自由形式[D];西南大学;2010年

6 钱风强;奔突于文艺和政治之间——1948年香港时期的郭沫若[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静;建国初期郭沫若的多重身份与文学家形象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永鹏;郭沫若与“延安”关系研究[D];延安大学;2008年

9 王鑫;郭沫若与中国共产党(1919-1958)[D];天津大学;2011年

10 周文;郭沫若《樱花书简》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195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1195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1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