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言》到《爱憎表》——晚年张爱玲人生观念的转变解析
本文关键词:从《流言》到《爱憎表》——晚年张爱玲人生观念的转变解析
【摘要】:2016年张爱玲最新"遗作"《爱憎表》手稿整理结束,并在台湾和内地相继刊出,这一自传性散文的发表为考察晚年张爱玲人生观念的转变提供了重要资料。张爱玲在早年散文集《流言》和晚年散文《爱憎表》中对相同事件有着不同的表述,通过对此现象的研究可以探析晚年张爱玲人生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她对死亡的重新思考和对回归家庭之爱的渴望。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207.6
【正文快照】: *《爱憎表》是张爱玲在20世纪90年代所写的回忆性自传体散文,她通过解释所填写的中学毕业调查栏,来回顾其早年生活经历。《爱憎表》由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委托香港学者冯f^乾整理,后者从草稿中筛选、排序,最终重构出这篇文章的部分内容,并于2016年先后刊登在中国台湾的《印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晓梅;张爱玲及其作品述评[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2 赵君哲,徐美勤;走近张爱玲──从人格心理谈起[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陆璐;;众声喧哗——“张爱玲现象”多元化解读[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02期
4 袁良骏;;《张爱玲论》跋[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0年01期
5 袁良骏;;《张爱玲论》跋[J];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04期
6 杨青泉;;张爱玲研究的“关键词”——张爱玲研究回顾[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柳星;;海外张爱玲研究现状述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朱文斌;;“张爱玲神话”及其反思[J];文艺研究;2011年01期
9 陈亚明;;张爱玲译事年表[J];新文学史料;2011年01期
10 庞莉芹;;海内外张爱玲研究比较综述[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书评人 谢其章;重读张爱玲的新发现[N];中华读书报;2009年
2 陈子善;私语:张爱玲与宋淇夫妇之间[N];东方早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王丽琼;张爱玲 一个不老的文化符号?[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4 温儒敏;“张爱玲热”的兴发与变异[N];中华读书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舒晋瑜;佚文遗作双问世 再度惹眼张爱玲[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袁良骏;满城都是张爱玲[N];人民政协报;2008年
7 李惠敏;“国难当头时卿卿我我的一族”[N];文艺报;2005年
8 早报记者 石剑峰;“这两部作品和我们非常有距离”[N];东方早报;2011年
9 付艳霞;“孤岛”时期的上海摩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止庵;《今生今世》的读法[N];中华读书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梅;张爱玲的小说传统与文学中的日常叙事[D];暨南大学;2005年
2 陈娟;张爱玲与英国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冯晓艳;跨越时空的文学唱和[D];山东大学;2007年
4 杨雪;多元调和:张爱玲翻译作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林莺;张爱玲文学语言中的隐喻[D];复旦大学;2010年
6 赵欣;上海都市文化与上海女作家写作[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进;流亡异邦的中国文学:张爱玲的启示[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建荣;论张爱玲的文化历史意义[D];华侨大学;2005年
2 石晓蕊;“张爱玲现象”的当代接受[D];辽宁大学;2011年
3 王芳芳;一个人的五四:张爱玲文化心理的两难[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4 李新慧;张爱玲经典化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5年
5 潘莉;女性审美视角下张爱玲创作观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孟芳芳;张爱玲的生存际遇与叙事策略[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李淼然;张爱玲晚期自传小说与“晚期风格”[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8 吴依涵;张爱玲独特女性观下创作美学的呈现[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9 张妮妮;张爱玲作品中的日本文化元素[D];延安大学;2015年
10 程业久;传里看张:张爱玲传记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610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161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