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存在着一批外表或德行不甚美好的女性,被文人称为“丑女”。丑女作为女性形象的补充,是我们研究古代女性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古代中国人审美观念的重要载体。基于此,本文以丑女为切入点,从以下四个部分来探究丑女形象和古代中国人审美观念的变迁: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对“丑”与“丑女”这两个概念进行界定。对“丑”这个概念进行探讨,有助于弄清中国古代审美观的独特部分——审“丑”的根源及发展,并且能够奠定论文研究的思想基础。本文研究的丑女形象不仅仅局限于外貌丑陋的女性,还涉及到女性的德行。其次,梳理各个领域对丑女形象的研究现状。再次,介绍丑女形象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第二部分对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丑女”进行梳理。从“貌”与“德”两个角度入手,按照先秦到明清这样一条历史发展脉络,检索《国学宝典》等电子文献,并参考敦煌出土文献,力求把相关的文学作品收集完整,从而描绘出历代丑女在“貌”与“德”上的特征。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历代丑女形象在“貌”和“德”上的相似特征与不同之处。历代丑女形象在外貌上的相似特征可以归纳为:头、眉、目、鼻、口、齿、发、体态、皮肤这九点。不同之处在于,不同时代丑女的身材发生改变,对丑女外貌描写的详略也有所不同。历代丑女形象在德行上的共同特征,是把妒妇和淫妇作为失德丑女。不同点是从清代推崇貌丑德备的丑女,到魏晋时期妒妇兴起。另外,唐代主要是触佛、违礼的丑女到宋元时期失节贪淫的丑女。第四部分着重研究历代丑女形象审美的深层原因。丑女形象在外貌和德行上的共性之原因:首先,因为社会以男性为主导的性审美观决定了女性在外表和德行都要柔顺恭敬,而与此不同的就被认为丑女。其次,儒家的“伦理政治”思想、道家的“以恶代丑”和“天命观”以及阴阳哲学的“男阳女阴”的观念都是丑女为丑的深层哲学内涵。丑女形象在外貌上的差异是因为社会对女性的不同需求造成的。先秦时期,社会对女性的需求主要是劳动生产,所以女性审美以健硕为主,瘦弱的女性被认为是丑的;而先秦之后,社会对女性的需求转变为生殖和享乐,所以社会上追求女性柔弱瘦削,满足男性的色欲需求,而肥硕的女子就被认为是丑的。唐宋两代不同的社会背景导致了丑女身材的变化,大唐盛世追求女性的丰满健康,而积贫积弱的宋代追求女性柔弱纤细。不同的文学体裁的审美体验也是引起丑女形象差异的原因。叙事类的文体,如戏曲、小说中丑女的外貌描写更加详细和全面,而诗词文赋中关于丑女外貌的描写比较简单。丑女形象在妒这一德行上的差异是因为社会风气的影响。远古时期女性地位较高,并没有妒忌的风气;秦汉时期,封建妇德产生,妒妇也很少;而到了魏晋时期,玄学盛行,社会风气开放,妒妇大兴;唐代受到胡风的影响,兼容并蓄,女性社会地位高,妒妇由此产生。失节丑女的差受到了儒家礼教对女性的约束程度的影响。宋元、明清时期,礼教对女性的约束力逐渐加强,对女性贞节观念重视也在加强,文学作品中的淫妇大量出现。另外,敦煌丑女这一典型形象的出现,因为受到了佛教因果报应观念的影响。总之,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丑女”形象的梳理,探讨不同时代的中国人具有的相似与相异的审美心态,以及造成审美心态异同的原因。探索和宣示人们在生活之流掩盖下的悲苦和欢欣,了解古人的深层文化观念,为建构新时代和谐、健康的审美观提供一定的历史参证。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丑”的探源与丑女界定
1.1.1“丑”的探源
1.1.2 丑女的界定
1.2 研究对象、范围和现状
1.2.1 研究对象、范围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历代丑女形象梳理
2.1 神话传说中的丑女形象
2.1.1 嫫母形象的变迁
2.1.2 嫫母形象的内涵
2.2 先秦辞赋、典籍中的丑女形象
2.2.1 效颦丑女与妖魔丑妻
2.2.2 妒性之初与掩鼻之谗
2.3 秦汉传记中的丑女形象
2.3.1 貌丑德充的齐国丑女
2.3.2 善妒凶残的正宫皇后
2.4 魏晋南北朝赋、小说、史书中的丑女形象
2.4.1 丑到极致与丑而有才
2.4.2 因妒杀人与因嫉害夫
2.5 唐代小说、敦煌文学作品中的丑女形象
2.5.1 俗世丑女与佛教丑妇
2.5.2 宁死也妒与憎恨抑夫
2.6 宋元史书、杂剧中的丑女形象
2.6.1 身残丑妻与后宫妒妃
2.6.2 失节贪淫与水性杨花
2.7 明清小说中的丑女形象
2.7.1 貌丑肤黑与出乖露丑
2.7.2 因妒生悍与纵欲淫荡
第三章 历代丑女形象貌与德的对比
3.1 外貌对比分析
3.1.1 共同特征
3.1.1.1 头臼为丑
3.1.1.2 眉散为丑
3.1.1.3 目歪为丑
3.1.1.4 鼻塌为丑
3.1.1.5 口阔为丑
3.1.1.6 齿历为丑
3.1.1.7 发黄为丑
3.1.1.8 体肥为丑
3.1.1.9 肤黑为丑
3.1.2 不同特征
3.1.2.1 丑女外貌描写从模糊到清晰
3.1.2.2 丑女身材从纤瘦到肥硕
3.2 德行对比分析
3.2.1 共同特征
3.2.1.1 善妒为丑
3.2.1.2 失节为丑
3.2.2 不同特征
3.2.2.1 从秦汉貌丑德备的丑女到魏晋妒妇的大兴
3.2.2.2 从唐代敦煌触佛的丑女到宋元贪淫的丑女
第四章 历代丑女形象审美共性与差异的原因
4.1 丑女形象审美共性的原因
4.1.1 社会“男性主导”、“女性从属”的性审美观
4.1.2 儒家“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政治伦理思想
4.1.3 道家“以恶代丑”和“人皆有命”的哲理观念
4.1.4 阴阳哲学“男阳女阴”、“男刚女柔”的两性观念
4.2 丑女形象审美差异的原因
4.2.1 外貌差异的原因
4.2.1.1 对女性的需求变化:主要劳动力到生殖享乐工具
4.2.1.2 社会背景的变化:开放鼎盛的大唐到积贫积弱的两宋
4.2.1.3 文体审美体验的变化:诗词文的模糊到戏曲小说的清晰
4.2.2 德行差异的原因
4.2.2.1 社会风气的变化
4.2.2.2 儒家对女性约束程度的变化
4.2.2.3 佛教思想的传入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柯惠新;赵静;邹玲;陈锐;;奥运背景下的中国人形象研究[J];对外传播;2009年04期
2 李兴阳;;“流动农民”的个人现代性与多重文化体验——新世纪乡土电视剧中的“流动农民”形象研究[J];中国电视;2014年01期
3 王利红;形象研究的意义——评鲍绍霖著《文明的憧憬》[J];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03期
4 吴光辉;;日本的中国形象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探索[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2011年00期
5 钟新;彭大伟;;马克林谈国家形象的塑造与解读[J];对外传播;2012年11期
6 叶小舟;;网络视频中的负面富人形象研究[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09年06期
7 张苏敏;;香港媒体中的天津城市形象研究——基于“核心要素契合度比较法”的分析[J];城市;2011年07期
8 孙晓昕;;文艺复兴时期自画像中的“作坊”与“学院”形象研究[J];美苑;2014年02期
9 崔建勋;;基于文脉视野的区域旅游形象研究——以河南省旅游形象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10 岑卓妍;;框架理论视野下中美灾难片主角形象研究[J];东南传播;2014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卓林;手机“八仙过海”游戏形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胡明玉;明代中后期传奇中商人形象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3 胡美春;哈萨克斯坦主流媒体报纸上的中国形象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4 萨日娜;关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蒙古小说的形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5 李雁峰;历代画家笔下的钟馗形象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6 刘菲;福克纳“约克”世系中的穷白人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7 邓丽;后殖民理论视野下《吉姆老爷》中的他者形象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8 崔梦麟;宋元山水画中的“屋木”形象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5年
9 陈俭叶;唐诗中的将军形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汪秀娟;中国现代小说1920年代中后期青年革命者形象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
12417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241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