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画互有”——以苏轼诗画作品为例
本文关键词:论“诗画互有”——以苏轼诗画作品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苏轼 诗画互有 《记承天夜游》 《枯木怪石图》
【摘要】:相对于苏轼诗画思想中的其他论点,"诗画互有"以高度的概括性和明晰性直截了当地指出了文学与绘画两种艺术门类互喻、互仿的可能性,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路径。而《记承天夜游》等诗文作品蕴藉的画面感与《枯木怪石图》隐喻的文学意象,则为我们探讨苏轼诗画思想提供了具体的文本。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艺术和中国精神研究”(2016ZDIXM003)
【分类号】:I206.2;J212
【正文快照】: “诗画互有”的提出,是基于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1的论述。对这一论述,学界尚未形成专门术语,类似的表述又有“诗画互文”2、“诗画互彰”3等。“互文”本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互彰”又缺乏传统文论、画论的有力支撑。笔者认为,与其挪借,不如用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轼诗三首[J];五台山研究;2004年04期
2 陈晨;;审美与功利交感下的比兴寄托——从苏轼诗词接受看“比兴寄托”[J];兰州学刊;2006年02期
3 杨彦;;苏轼诗文中的道家情怀[J];河南农业;2009年22期
4 韩启超;;《苏轼诗》[J];中国金融家;2012年06期
5 吴旬初;论苏轼诗宏观哲学的形成过程[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6 陈才智;苏轼诗歌与北宋文化的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7 钟振振;苏轼诗注辨正[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孙桂丽;苏轼诗中“归”意识探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韦卫妮;论苏轼诗词中的思乡、归隐意蕴[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莫宇芬;;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诗词三首赏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文良;苏轼诗词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畅;苏轼诗话中审美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2 任丹;苏轼诗文美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3 张公;论高丽朝诗人对苏轼诗的接受与发展[D];延边大学;2010年
4 李芹香;论苏轼诗词中的旷达风格[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5 周敏;金代苏轼诗词的传播方式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6 陈晨;苏轼诗词误读现象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赵丽;苏轼诗歌在金元的接受[D];宁波大学;2009年
8 孙广梅;论苏轼诗、书思想的相通性[D];淮北师范大学;2014年
9 张淑媛;苏轼诗歌雨意象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马丽梅;苏轼诗用典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635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263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