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先锋——互文性视角下余华先锋小说再解读
本文关键词:思想的先锋——互文性视角下余华先锋小说再解读 出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余华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中存在"互文性"现象,尤其以《十八岁出门远行》与《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与《往事与刑罚》,《难逃劫数》与《世事如烟》较为典型。这三组作品分别体现了余华对存在、历史、宿命等命题的沉潜思考,对照起来阅读既是对各自意义空间的再拓展,也更能理解余华的先锋性,不仅仅在于形式,更在于他对这些思想命题的独到表现。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余华九十年代以后的创作转型,就显出了对思想探索路径的偏离。如果回到表现社会重大现实生活需要付出如此代价,无疑值得整个当代文学界反思。
[Abstract]:There is the phenomenon of "intertextuality" Yu Hua 80s in vanguard novels, especially the "Eighteen" and "leaving home at the age of the events of April 3rd", "1986" and "past and punishment", "doom" and "typical" things like smoke. These three works are calmed thinking of existence, history and fate of propositions such as Yu Hua, reading is not on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rol up their sense of space, vanguard will also understand Yu Hua, not only in form, but also that he thought of these propositions is unique. On this basis, a re examination of Yu Hua's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fter 90s shows a deviation from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exploration. It is undoubtedly worth the reflection of the whole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ld if it needs to pay such a price to return to the real life of the society.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I207.42
【正文快照】: 当代文学研究似乎仍以批评为大盛,每有名家新作问世,评论蜂起。但热潮过后,对作家作品的沉潜研读,实际上非常匮乏。余华研究也是这样,自从《第七天》掀起的热浪过去以后,目前局面颇为冷清。对于余华早年的先锋小说,研究界尤似视为畏途,不敢问津,仿佛那是一堆已有定评的古典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摩罗;论余华的《一九八六年》[J];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05期
2 赵毅衡;;非语义化的凯旋——细读余华[J];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江苏;;思想的先锋——互文性视角下余华先锋小说再解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07期
2 李立超;;以鲁迅《铸剑》为参照,重读余华《鲜血梅花》[J];现代中文学刊;2016年01期
3 刘江凯;;“经典化”的喧哗与遮蔽:余华小说创作及其批评[J];文艺研究;2015年10期
4 王侃;刘琳;;“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余华的“线索”[J];文艺争鸣;2015年03期
5 董然;;论余华创作由“零度情感”向温情写实的转变[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6 王豫菁;;浅析余华的真实与荒诞的双重变奏——以《现实一种》和《兄弟》为例[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年02期
7 周蕾;;见证“疼痛”的写作——论余华笔下的“中国故事”[J];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06期
8 王侃;;永恒的化蛹为蝶:再谈作为“先锋”作家的余华[J];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06期
9 李建周;;“怀旧”何以成为“先锋”——以余华《古典爱情》考证为例[J];文艺争鸣;2014年08期
10 曹启勇;;浅议余华小说先锋性的体现[J];语文建设;2014年2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新时期先锋小说艺术再探[J];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06期
2 蔡世连;反抗与拯救——先锋小说创作的叙事学分析[J];齐鲁学刊;2000年04期
3 方克强;新时期先锋小说艺术再探[J];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04期
4 向荣;溃败的先锋——9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备忘录[J];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06期
5 斯炎伟;突围与困惑——20世纪80年代先锋小说的逃亡取向及其悖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钱颖伟;先锋小说研究述评[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唐孕莲;对“人”的再次认识——论先锋小说中的“人”及“人文精神”[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S2期
8 朱向前;《解密》:对先锋小说的修正和冲刺[J];南方文坛;2004年02期
9 聂 茂;阐释序码的文化传播:从拯救型到循环废墟的精神转变——重读先锋小说[J];理论与创作;2005年02期
10 金鑫;先锋文学的大众化传播——先锋小说影视“转译”得失谈[J];理论界;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建周;;身份焦虑与文本误读——兼及王朔小说与“先锋小说”的差异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忠;“先锋小说”的现状及走向[N];学习时报;2006年
2 刘忠;“先锋小说”的现状及走向[N];今日信息报;2007年
3 ;先锋小说与文学未来的发展可能性[N];文汇报;2007年
4 丘峰;颠覆与回归[N];文学报;2000年
5 张新颖 复旦大学中文系;关注当代先锋小说创作 深掘现代汉语创作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董外平;先锋小说家的精神症候[N];文艺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何晶;夏商:我要抵达生活的细部[N];文学报;2013年
8 杨剑龙 王童;魔幻与写实[N];文艺报;2011年
9 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 文学评论家 雷达;致力于开发另一个空间[N];光明日报;2013年
10 吴秉杰;完整地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N];文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翟红;论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D];苏州大学;2004年
2 王琮;九十年代以来先锋小说创作的转型[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3 郝魁锋;先锋之后的文学踪迹[D];河南大学;2012年
4 叶立文;增长与繁荣—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小说中的先锋话语[D];武汉大学;2001年
5 刘桂茹;先锋与暧昧[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蔡志诚;时间、记忆与想象的变奏[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7 闫秋红;现代东北文学与萨满教文化[D];武汉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振强;试论先锋小说的审美现代性追求[D];南昌大学;2008年
2 刘昱;先锋小说的“文革书写”[D];辽宁大学;2012年
3 董博宇;80年代先锋小说的后现代叙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4 陈禹;余华长篇小说的叙事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5 韩平;民俗文化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小说创作[D];湖南大学;2015年
6 陈冠缘;论先锋小说与晚生代小说命运书写之流变[D];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7 银春花;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后现代性[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8 卢海章;新时期先锋小说的神秘性特征[D];辽宁大学;2009年
9 于兴雷;论先锋小说的人文关怀意识[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庞静;论八十年代中后期先锋小说的审美现代性[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378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337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