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本文关键词: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出处:《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结合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从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理论研究、现代汉语诗歌文本语言研究、现代汉语诗歌虚词研究三个方面评析了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研究近二十年来的成绩及其存在的问题,希冀为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参照。
[Abstract]:Combined with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modern Chinese poetry language research, from the modern Chinese poetry language theory research, the modern Chinese poetry text language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language in three aspects, and hope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language.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现代汉语与现代诗歌”(YYZX0902)
【分类号】:I207.25
【正文快照】: 伴随着中国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研究的深入,较系统地考察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研究的现状,探究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研究的成就与问题,对现代汉语诗歌理论的建构与新诗创作实践都具有一定启发意义。本文拟从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理论研究、现代汉语诗歌文本语言研究、现代汉语诗歌虚词研究三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维;;朦胧诗的语言特质[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08期
2 孙绍振;论新诗的民族传统和外来影响——新诗基础论之二[J];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3 富治平;论《女神》中的虚词[J];郭沫若学刊;2004年04期
4 袁进;;从新教传教士的译诗看新诗形式的发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刘士杰;冲破严冬阴霾的春燕──论朦胧诗[J];海南师院学报;1998年01期
6 程国君;朱卫国;;沉思性·议论化·隐喻化——论“西南联大诗人群”的诗语言探索与诗美追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7 李金涛;“前五四”的命名及其对考察中国近代诗歌转型的意义[J];文学评论;2005年06期
8 李怡;论穆旦与中国新诗的现代特征[J];文学评论;1997年05期
9 王家新;;翻译与中国新诗的语言问题[J];文艺研究;2011年10期
10 王泽龙;;“新诗散文化”的诗学内蕴与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泰;;聊斋俚曲詈词研究[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2 秦廷斌;;土家族语言的现状与保护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刘镇清;从语言的当代性看翻译的文体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4 黄育才;正确看待当前的汉英混用现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5 侍中;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说辩难[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彭松;;文化困境中的诗性省思——叶维廉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姜红;;胡适的语言观[J];安徽史学;2007年01期
8 程荣;;论“词中有画”——以柳永词为中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陈育德;“诗中有画”是“艺术论的认识迷误”吗?──《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的质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刘晓云;;中国二十世纪初诗歌翻译理论的发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志凡;;高职英语教育英美文化缺失现象的反思[A];云南省高职高专教育分会第七次全体理事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家宁;林哲;;谈外来词的汉化处理[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3 李开;;从理论启蒙到理论体系——学习高名凯先生《语言论》[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4 郭旭东;;岛内语言与大陆语言的差异表现及其对两岸交流的影响[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5 谢应光;;何其芳诗歌的语言策略与历史处境[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胡佳;;普通法汉词典新增文化义项的参考原则与模式[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7 彭金山;;行进中的寻找和失落[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光明;;“失养者”的追寻——叶维廉的诗学批评[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蒋登科;;论叶维廉诗论的学术品格[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珂;;论叶维廉的诗形观及创作实践[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5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园园;论戴望舒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郑清斌;妥协、互动、融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晓;语言符号与货币的通约性初探[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苏章海;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李玲;婚联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茜;词语借用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王颖迪;《茶馆》中隐喻翻译的认知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9 丁雅敏;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文化传播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罗秋荣;痛苦而丰富的“追寻”之旅[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锐;我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再谈语言自觉的意义[J];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03期
2 陈光磊,,王俊衡;试论新诗格律的节奏构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3 张斌;《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丛书》总序[J];汉语学习;2001年05期
4 李乐平;新诗的“自由化”与“格律化”及其他─—论郭沫若闻一多诗美主张和创作表现的异同[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5 多多;;边缘,靠近家园——2010年纽斯塔特文学奖受奖辞[J];名作欣赏;2011年13期
6 欧阳江河;陈超;唐晓渡;;对话:中国式的“后现代”理论及其它(上)[J];山花;1995年05期
7 黄子平;;得意莫忘言[J];上海文学;1985年11期
8 杨晓民;;网络环境下的诗歌写作[J];诗刊;1999年07期
9 叶日升;诗的格律和新诗的“规范格式”(上)[J];上饶师专学报;1994年03期
10 林莽;并未被埋葬的诗人——食指[J];诗探索;199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桃洲;口语与书面语[J];绿风;2005年05期
2 欧阳骏鹏;;诗歌语言及其相关问题[J];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3 王光明;;20世纪中国诗歌的三个发展阶段[J];诗探索;2005年03期
4 叶琼琼;王泽龙;;论穆旦诗歌语言的欧化特征[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5 呢喃;;新叙事主义诗歌刍议[J];诗探索;2007年01期
6 李心释;黄梵;臧棣;蓝蓝;小海;张执浩;桑克;清平;树才;王敖;宋宁刚;;关于当代诗歌语言问题的笔谈(一)[J];广西文学;2009年01期
7 欧阳骏鹏;;论闻一多对新诗及新诗语言的贡献[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8 陈东东;回顾作为诗歌语言的现代汉语[J];诗探索;2000年Z1期
9 张立群;;90年代以来诗歌的“个人化”写作[J];文艺争鸣;2007年10期
10 张柱林;;大地、希望、雨、水、前、后:姿势与诗歌的命运——石才夫诗歌的意义[J];南方文坛;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葛崇烈;;“弟走从军阿姨死”新解[A];唐代文学研究——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2 杨四平;;2009’中产阶级立场写作,兼谈新诗自主性与公共性[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鲍昌宝;;重回起点:新诗发生学意义上的再认识——评《胡适新诗理论批评》[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C];2008年
4 王泽龙;;现代汉语诗歌面临的现实困扰与思考[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岱英;;浅论毛泽东诗词的语言艺术[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九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3年年会论文集[C];1993年
6 王学东;;现代文学史的语言维度及其向度——以曹万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为例[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7 张志忠;;现代汉语诗学的寻绎和建构——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述评[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8 李文钢;;以简洁的精确呈现深邃的模糊——读黄灿然《必要的角度》和他的诗[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赵慧平;;说宗璞小说的“本色”创作[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10 易彬;;从“历史”中寻求新诗研究的动力——以穆旦为中心的讨论[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念;明清知识分子的形象谱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高玉邋陈莉琳;现代文学是现代汉语的文学[N];文艺报;2008年
3 张远山;为现代汉语的杰作倾倒[N];云南日报;2002年
4 冯雷;诗歌探索的走向与限度[N];太原日报;2006年
5 特约记者 丁丽洁 实习记者 金莹;创作不能被流行左右[N];文学报;2007年
6 伍立杨;“外来语”古已有之绝非外来[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重新审视新文学的起源[N];解放日报;2007年
8 王玉明;求索诗的灵魂[N];天津日报;2006年
9 李凌俊;开阔文化视野 坚定艺术志向[N];文学报;2007年
10 吕进;“诗家语”的审美[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红军;共生与互动[D];山东大学;2007年
2 刘琴;言文互动: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学的关联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荣光启;现代汉诗的发生:晚清至“五四”[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朱恒;现代汉语与现代汉诗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刘富华;中国新诗韵律与语言存在形态现状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黄琼英;鲁迅作品语言历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亮;新诗“口语”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高玉;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9 张夏;《红楼梦》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任晓彤;元杂剧语气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琼;鲁迅的翻译和中国现代文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笠原理惠子;《红楼梦》疑问句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张庆艳;现代诗歌语言的词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晓磊;异质与标志:论穆旦诗歌的语言艺术[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卿三伟;《搜神记》虚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霞;翻译西方与改写中国[D];青岛大学;2005年
7 喻莲;清代三小说礼貌用语及其与现代的比较[D];西南大学;2009年
8 何雪;于坚诗歌的语言策略[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9 魏淑一;80后诗作语言特点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10 潘国美;现代汉语的新诗格律基质探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590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359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