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想象的中国人文空间的二重性
本文关键词: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想象的中国人文空间的二重性 出处:《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台湾新世代 本土诗人 想象 物质空间 二重性
【摘要】:如同民族文化素质一样,以儒释道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为基本格局的中国人文文化也决不是一个内涵单一的孤立性概念,而是具有极为博大、深邃的思想的精神空间。在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想象与呈现的中国人文文化空间中,崇德轻利、贵和尚中、因果循环等中国人文文化的精神元素与内容就既是人化过程中的建设性力量,又是在这一过程中应该被超越、被重构的东西。它们一方面强调、维护了人性尊严和人的主体性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构成对人性尊严、人的主体性的限制和压抑。它们的这种既肯定独立的人格又对其进行压抑,既张扬自由开放的精神又对其进行压制的矛盾属性,突显了中国人文文化空间的二重性特性。意识到这种二重性特性,从而在诗歌中立体地呈现中国人文文化的精神元素与内容的双重功能生成的中国人文文化空间的张力,正是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诗歌想象中国人文文化空间的独特之处。
[Abstract]:As with the national cultural quality , the Chinese humanistic culture , such as Confucianism , Taoism , mutual supplement and mutual integration , is in no way an isolated concept with a single connotation , but it is a spiritual space of profound and profound thought . In the new generation of Taiwan , the spiritual elements and contents of Chinese humanistic culture are not only the constructive forces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being , but also the restriction and suppression of the human dignity and the human subjectivity .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的中国想象研究》(批准号:14BZW131)
【分类号】:I207.25
【正文快照】: 从20世纪70年代起,台湾经济进入持续、快速的发展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给台湾民众带来极大富足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使台湾的人文空间受到了极大的挤压和破坏。现实社会中涌现的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等一系列的矛盾冲突,都表明“台湾当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简政珍,沈奇;诗心·诗学·诗话──两岸现代诗学对话[J];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赵小琪;;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想象的中国人文空间的二重性[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5期
2 赵小琪;;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诗性思维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09期
3 赵小琪;;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的历史记忆论[J];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05期
4 王宁川;;简政珍:落实在人间的意象美学——一位台湾中生代诗人的评介[J];语文学刊;2008年2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栗子;大学的人文文化[J];华夏文化;2002年02期
2 白耀军,李继高;略论商洛优秀人文文化的作用[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3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汇流与整合”学术研讨会征文通告[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年04期
4 姜晓玲;;论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差异[J];学习月刊;2008年12期
5 张培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韩璞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J];哲学动态;1994年09期
7 杨叔子;由《掌上珍》谈人文文化教育[J];美术之友;2002年02期
8 曹文彪;人文文化的当代价值[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04期
9 曹志平;科学哲学: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桥梁[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年02期
10 鱼小强;试论西部人文文化创新的目标和思路[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朱春艳;;试论科学的精神价值与当代文化的融合(大纲)[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2 谢清果;;科学文化——反思科学的观念结晶[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文学与当代文化建设研究”首席专家 北京大学教授 陈晓明;人文文化与文化高品质发展论略[N];光明日报;2012年
2 王卫平;优秀人文文化在先进文化中的地位[N];光明日报;2002年
3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N];光明日报;2005年
4 王夏斐;人文文化的当代价值(二)[N];杭州日报;2008年
5 主讲人:杨叔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和人文的文化交融是大势所趋[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魏屹东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哲学社会学学院;科学史是连接科学与文化的桥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王夏斐;人文文化的当代价值(一)[N];杭州日报;2008年
8 张贤根;以科学普及推动社会进步[N];社会科学报;2001年
9 周晓力;人文文化:先进企业文化的核心[N];中国矿业报;2007年
10 记者 郑贵增;依靠精心育人管理创新 打造品牌提高社会效益[N];中国包装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毛天虹;创造视角下的两种文化交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恒旭;论科技创新之文化价值建构[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16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416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