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盗墓小说“奇观化”写作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8 17:48

  本文关键词: 盗墓小说 “奇观化” 盗墓笔记 出处:《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奇观化”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常应用于影视作品当中,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奇观化”也开始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欣赏中占有一席之地,一方面呈现出了重要的艺术价值,一方面对它的滥用也成为一种文学上普遍的弊病,本文主要以盗墓小说为例分析“奇观化”写作现象,试图了解这种现象的发展、特性、原因和影响。本文第一章试图梳理文学“奇观化”和盗墓小说“奇观化”,通过立足当下文学的“奇观化”,明确“奇观化”在文学范畴内的定义、“奇观化”在文学中的体现,以及“奇观化”目前的生存现状。其后以部分经典作品为例,探寻中西文学作品中的猎奇历史,证明盗墓小说的“奇观化”写作方式其实渊源流长、有证可查,由此探究当下文学“奇观化”的独特性,并从小说命名的角度考察盗墓小说“奇观化”的命名方式及由此带来的对文本内容“奇观化”的影响。第二章则主要阐述了盗墓小说“奇观化”的独特表征。本章一方面从叙述符号、场景、浪漫主义等角度分析了盗墓小说“奇观化”的特性,一方面将它与古代盗墓小说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二者不同的思想前提和褒贬指向;将它与同题材的影视作品作对比,比较了二者在阐述性和表达力方面的区别;将当下的盗墓小说与早期的盗墓小说作对比,当下的盗墓小说依托于更为成熟的故事框架,与此同时,“奇观化”的刺激程度也在激增。第三章主要是对盗墓小说“奇观化”写作的原因的分析。小说的创作和接受观念的转变是首要的原因,这主要包括作者的创作由功利性转向娱乐性,而接受美学则改写了文学接受的观念,猎奇化的写作满足了读者的心理需求,则进一步推动盗墓小说出现“奇观化”写作现象;其次是文学环境的变化,多元的文学环境和与影视联姻的前提都在侧面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提供了便利条件;再者是来自历史的助力,中国是东方古国,拥有古老的东方文化特色,又拥有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和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包括自古有之的寻宝意识和对历史本真的探寻欲望,这几点都使得盗墓小说的题材极具发挥空间,为其“奇观化”创作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最后是来自于题材本身的特性,盗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题材,因此它拥有文学上的传承性,又因为盗墓这一过程的情节单一化,激发了“奇观化”的创作手段作为重要补充,最后,天文地理等多元素在题材中的融合,再次为“奇观化”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第四章主要整理了盗墓小说“奇观化”写作的影响及由这种现象带来的反思。这种现象对于文学的四个基本要素都构成了不同的影响:盗墓小说中的这种“奇观化”写作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因为盗墓小说的影响广泛、基础深厚、发展相对成熟,因此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可以以它为个例,进一步分析整个大众语境下的小说创作,给新环境下的文学整体发展提供借鉴经验。本文主要采用文本细读、传记研究、主题研究三种研究方法进行。首先通过对盗墓小说的原著进行文本细读,挖掘“奇观化”写作现象对于文本内容表达的影响;然后运用自传文学理论,将盗墓小说作者的传记中所呈现的作者生平经历与作者的创作思想紧密联系,从而进一步研究传主的思想及形成内因;最后运用与盗墓小说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消费文化、网络小说、盗墓文学、“奇观化”现象等问题的研究,来加强对于盗墓小说“奇观化”写作这一现象的深入了解。本文将通过对盗墓小说“奇观化”写作现象的剖析,透过现象寻求本质,考察这种现象背后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最终得出结论:通过对盗墓小说的“奇观化”现象以及相关内容的考证,验证“奇观化”创作是一把文学创作的双刃剑,既对文学自身的发展起着双重的作用,也对整个大众语境下的文学创作产生了辐射性的影响,值得引起文化界的重视,以盗墓小说的“奇观化”写作为一个代表性的落脚点,进而思考整个文化产业的生存现状和未来走向。
[Abstract]:The first chapter tries to sort out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vel " Qiguan " in the literary works . In the first chapter ,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 wonder " in the literary works and tries to fin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 reasons and influences of the novel " wonder " in literature . In chapter three , the autho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writing of the novel " Qiguan " in the novels of the tomb .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of " wonder " and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phenomenon of " Qiguan " ,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literature value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behind the phenomenon , and finally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 wonder " phenomenon of the tomb novel and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relevant content ,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 wonder " creation is a double - edged sword of literature creation , which is worthy of the attention of the cultural community , and then reflects the existence and the future trend of the whole cultural industry .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峰;小说精神与小小说文体现实[J];南方文坛;2002年04期

2 陈军;;论戏剧与小说的文体区别及沟通[J];戏剧文学;2005年12期

3 陈平辉;熊进萍;;小说性——对小说文体文化哲学意味的断想[J];创作评谭;2005年08期

4 阿来;;好小说的两个标准[J];小说评论;2013年02期

5 李国涛;重提小说文体的旧话[J];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05期

6 ;重视小说文体[J];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01期

7 海迪;;小说没有尽头……[J];厦门文学;2011年08期

8 梁冀;;小说矛盾艺术初论[J];芒种;2012年14期

9 叶奕翔;小说的故事性和可读性[J];阅读与写作;2004年01期

10 皋于厚;小说戏剧化的两种形态[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刘保昌;;小说文体:在1985年及其以后[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2 李国平;;论现代城市社会小说的新闻性[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施津菊;;一种新的小说体式的可能与探讨——兼论世纪之交中国文学语言的唯美表现[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2年

4 祝敏青;;小说辞章编码与解码的界面[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5 张荣翼;;词·曲·小说——中国文学中边缘文体的中心化与知识分子的话语转型[A];东方丛刊(1995年第2辑 总第十二辑)[C];1995年

6 汪雨涛;;“新女性神话”的缔造——试论冰心五四时期小说创作[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董乃斌;;唐代诗歌散文的小说化倾向——小说文体孕育过程论之一[A];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C];1993年

8 陶东风;;暴露叙述行为——中国先锋小说的文体特征及其文化意味(之一)[A];东方丛刊(1993年第4辑 总第七辑)[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陆梅;为当下小说创作把脉[N];文学报;2003年

2 王晓峰;小说精神与小小说文体现实[N];文艺报;2002年

3 徐则臣;小说的边界和故事的黄昏[N];文艺报;2013年

4 张学昕;近年农村小说的创作[N];文艺报;2001年

5 费振钟 姜广平;文学已进入到一种后小说时代[N];泰州日报;2010年

6 张浩文;新时期海南小说异军突起[N];海南日报;2008年

7 黄宇新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明清家将小说的“混类现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杨扬;《暗示》:一次失败的文体实验[N];文汇报;2002年

9 何弘;小小说文体流变考[N];文艺报;2011年

10 陆贵山;小说文体研究的新成果[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喜田;论转型期小说“人”的发现[D];复旦大学;2005年

2 朱洁;儒家视阈中的越南汉文小说[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3 孙国亮;小说日常话语的叙述表征[D];上海大学;2007年

4 谢雪花;困顿与寻找[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斌;意义与结构[D];暨南大学;2003年

6 朱美禄;域外之镜中的留学生形象[D];四川大学;2007年

7 荆亚平;立于人类精神深层的缪斯之舞[D];浙江大学;2005年

8 夏义生;王蒙小说流变与当代政治文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朱静宇;王蒙小说与苏俄文学[D];苏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艳;高中小说审美教学探究[D];宁夏师范学院;2015年

2 林辉;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主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3 游勇华;细读法在高中小说教学中的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兰汪;小说“可能”的言说叩问[D];南昌大学;2015年

5 胡佳;小说前景化语言的翻译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4年

6 魏雨航;帝王题材小说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7 金俐伶;高中小说审美教育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8 程宇;高中小说专题教学设计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5年

9 陈若谷;边界的偏移与固守[D];山东大学;2016年

10 杨诗妍;小说语篇中多层不礼貌的语用文体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711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4711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c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