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辨骚》是一篇文学意义上的《宗经》

发布时间:2018-03-01 16:31

  本文关键词: 辨骚 文之枢纽 典范 出处:《河北学刊》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刘勰"为文之用心"看,《骚》与《诗》处于同样的高度,都是后人学习的榜样。道—圣—文的关系不仅决定了"圣"是认识、表现自然之道的人,也决定了"经"是对自然之道的典范体现,所以,作为同样典范地体现了自然之道的《骚》,与《诗》一样应该处于相同的高度。《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性质决定了刘勰必须明确自己的文学典范。故《辨骚》意在确立《骚》的经典地位,实际上是另一篇《宗经》,或者说是从发展的角度来辨析新出现的经典,进而丰富、补充《宗经》的内容。
[Abstract]:According to Liu Xie's intention for Literature, Sao is at the same height as Poems and is an example to be learned by later genera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oism and Saint-Literature not only determines that "Holy" is the person who understands, but also shows the way of nature. It also determines that the Classic is an exemplary embodiment of the way of nature, so, "Sao", which embodies the way of nature in the same model, should be at the same height as "poem". The literary theoretical nature of "Wen Xin Diao long" determines that Liu Xie must make clear his own literary model. Establishing the classic status of Sao, In fact, it is another "Zong Jing", or, from the angle of development, discriminates the newly appeared classics, and then enriches, complements the contents of the "Zong Jing".
【作者单位】: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基金】:2012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实践专题研究》(J2012093)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蓉蓉;刘勰的“宗经”辩正[J];求是学刊;2004年02期

2 党西民;浅论刘勰《宗经》篇中的文学观[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举人;;刘勰宗经的角度[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李志斌;;中国文学“宗经”意识的自觉及其流弊[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3期

5 张学君;;原道本乎性情——论刘勰原道宗经思想的内涵[J];殷都学刊;2010年02期

6 刘越峰;;欧阳修宗经的学术思想刍议[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秦军委;秦天功;;刘勰“宗经”思想探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吴家荣;;析刘勰的“弥近弥淡”“还宗经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9 卓支中;刘勰宗经主张之长短[J];海南师院学报;1990年01期

10 徐公持;《宗经》篇衍说[J];文学遗产;199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铁荣;;义既埏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刘勰《宗经》之经“体”论析[A];文心雕龙研究第十辑[C];2011年

2 张美娟;;试论《文心雕龙》“宗经”观念的深层意蕴[A];文心雕龙研究第九辑[C];2009年

3 郝永;;往者虽旧,余味日新——以《宗经》篇为例论《文心雕龙》在大学教学上的意义[A];文心雕龙研究第九辑[C];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童佳路;论刘勰对两汉作家的评价[D];湖南大学;2016年

2 傅朝霞;宗经与归心[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527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5527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2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