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汤显祖唯情文学观的复古倾向——以《牡丹亭》为例

发布时间:2018-04-19 13:27

  本文选题:至情 + 礼乐 ; 参考:《文艺理论研究》2017年05期


【摘要】:以往学界在研究汤显祖的思想时,多认为他的"至情论"核心是"以情抗理","有情人"杜丽娘就是他的代言人。在《牡丹亭》中,生前的杜丽娘固然可以视之为觉醒的青春形象(这些性格因素恰是作者继承素材而来的),但她的回生之路却是一步步走向传统,回归礼教。杜丽娘由人而鬼,再由鬼而人,始于情,终于礼,最后重新融入到了现实秩序之中。可以说,杜丽娘的形象内涵虽然有心学挑战传统礼教的激进因素,但更多的体现了作者"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的追求与倡导礼乐教化的苦心,这恰恰体现了他对心学的回拨态度,其复古倾向是非常明显的。
[Abstract]:When studying Tang Xianzu's thought in the past, scholars think that the core of Tang Xianzu's theory of "extreme emotion" is "resisting reason with emotion", and du Liniang, "having lover", is his spokesman.In Peony Pavilion, du Liniang before her death can be regarded as a youth image of awakening (these personality factors are exactly inherited by the author, but her way back to life is to go to tradition step by step and return to etiquette.Du Liniang from people to ghosts, and then from ghosts and people, from the feelings, finally ritual, and finally re-integrated into the real order.It can be said that although du Liniang's image intensely challenges the radical factors of traditional etiquette, it embodies the author's pursuit of "the great sinuses of human feelings and the utmost joy in the name of teaching in the name" and the painstaking effort in advocating the cultivation of rites and music.This is precisely reflected in his attitude to the return of psychology, its retro tendency is very obvious.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20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海锦霞;《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2 寇致铭;苏永莉;;“大流亡”中一“亭”——昆剧《牡丹亭》在海外上演的文化框架[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王省民;;试论明清戏剧的传播模式——以《牡丹亭》的传播为例[J];戏剧文学;2007年01期

4 张淼;;论《牡丹亭》对情的塑形[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张筱梅;;《牡丹亭》在明清时期闺阁女性中的传播[J];长江论坛;2007年03期

6 张筱梅;;论才女读者群对《牡丹亭》的接受[J];天府新论;2007年05期

7 赵天为;;曲谱中的《牡丹亭》[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王省民;黄来明;;《牡丹亭》评点的传播学意义[J];四川戏剧;2008年06期

9 王宁;;明末清初江南闺阁女性《牡丹亭》阅读接受简论[J];戏剧艺术;2008年03期

10 陈娇龙;;《牡丹亭》的禁毁与传播[J];邢台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征军;;“一体化”时代戏剧典籍《牡丹亭》的英译与传播[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宁波大学 黄敏学;春梦迢遥《牡丹亭》[N];光明日报;2014年

2 陈益;少儿不宜《牡丹亭》[N];文学报;2014年

3 王文静;最美的还是那株牡丹[N];北海日报;2010年

4 向志柱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牡丹亭》蓝本问题再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陈韧;看《牡丹亭》成为香港大学生的时尚[N];抚州日报;2006年

6 陈刚;论《牡丹亭》的多重意蕴[N];光明日报;2006年

7 罗兆荣;汤显祖《牡丹亭》写作时间说[N];丽水日报;2006年

8 刘梦溪;《牡丹亭》与《红楼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陈韧;汤翁研究呈现纵深发展态势[N];抚州日报;2006年

10 欧阳逸冰;缘尽情愈浓[N];文艺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燕飞;《牡丹亭》的传播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5年

2 张雪莉;《牡丹亭》评点本、改本及选本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元农;《牡丹亭》题序传播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2 田甜;《牡丹亭》的明清女性读者群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原辉;跨文化交流视野下的《牡丹亭》[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4 赵雅琴;明清江南闺阁女性《牡丹亭》接受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汪妍;美国汉学界的《牡丹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6 陈宁;传播学视野下的《牡丹亭》[D];陕西理工学院;2012年

7 刘颖;《牡丹亭》戏曲语言的修辞艺术[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郑力元;诗性的迸发—《牡丹亭》创作精神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9 王芳;情与生:《牡丹亭》的道教文化内蕴[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10 潘婷;《牡丹亭》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17732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7732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6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