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朱光潜诗歌阅读理论蠡测——兼谈推进中国传统诗歌的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4 03:02

  本文选题:诗境 + 创造性的“见” ; 参考:《中国文化研究》2017年01期


【摘要】:朱光潜诗论的实质是研究富于创造性的阅读活动,其核心内容是诗境,即情趣和意象的交融而创造的超时空的理想世界。"见"的创造性着重于意象,"诵"的创造性体现在情趣。朱光潜诗歌阅读理论给予传统诗论命题"意在言外"的内涵与特点以新颖的语言学的解释,用"无言之美"为读者的无限的想象活动奠定人生论、宇宙论的根基;又对诗歌理解活动中的难懂(隐)易懂(显)及情趣上的个别差异作了心理学的分析。超越朱光潜诗论,推进中国传统诗歌的理论研究,应当对建立诗学科学的形上学(宇宙论)、认识论(主—客关系)、语言论的基础及三者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进行详实的论述。
[Abstract]:The essence of Zhu Guangqian's poetics is to study creative reading activities, the core of which is the poetic conception, that is, the ideal world of time and space created by the blending of taste and image. " The creativeness of "see" focuses on image, and the creativity of "recitation" is embodied in taste. Zhu Guangqian's poetry reading theory giv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poetic proposition "meaning in words" with a novel linguistic interpretation, and lays the foundation of life theory and cosmology with "the beauty of silence" as the readers' infinite imaginative activities. It also makes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incomprehensible (implicit) intelligible (explicit)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oetic comprehension. To transcend Zhu Guangqian's theory of poetry and promote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oetry, the establishment of metaphysics of poetic science (cosmology, epistemology, the basis of subject-object relationship, the theory of language and the intric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should be discussed in detail.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20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泰昌;听朱光潜老师闲谈[J];美术之友;2004年04期

2 薛雯;朱光潜的文艺与道德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梁启超与朱光潜美学之比较[J];荣宝斋;2011年07期

4 邹劢佳;;《朱光潜美学十辨》简介[J];美育学刊;2012年02期

5 任继周;;重读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J];草业科学;2012年11期

6 李醒尘;;朱光潜传略[J];新文学史料;1988年03期

7 郭因;;朱光潜(连载六)[J];江淮文史;1993年06期

8 钱念孙;“没有道德目的而有道德影响”──评朱光潜早期文艺功利观[J];文学评论;1996年03期

9 章启群;海外朱光潜著作的一种异常现象[J];读书;1999年08期

10 吴永福;;朱光潜谈读写[J];阅读与写作;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宛小平;;梁启超与朱光潜的美学比较[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王攸欣;;朱光潜在成都[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朱光潜;;朱光潜同志在全国美学会议开幕式上的发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4 张健;;征服与遁逃——朱光潜喜剧美学思想初论[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5 钟名诚;;朱光潜文学批评方法论[A];东方丛刊(1998年第4辑 总第二十六辑)[C];1998年

6 夏洁;;朱光潜编辑美学思想论[A];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钟名诚;;论朱光潜美学思想改造的三个层面[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郭世轩;;论朱光潜文学批评中的古典主义倾向[A];东方丛刊(2003年第1辑 总第四十三辑)[C];2003年

10 钟名诚;;朱光潜比较研究的原则[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运旗;朱光潜在乐山[N];乐山日报;2009年

2 宛小平 安徽大学哲学系;朱光潜:建立从认识到实践的开放美学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王蔚;朱光潜与劳伦斯[N];东方早报;2014年

4 王攸欣;怎样作学术批评?[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王蔚;朱光潜的著述和译笔[N];东方早报;2014年

6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方美学中国化——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负责人、安徽大学教授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N];光明日报;2011年

7 朱迪光;古代诗人与诗作中的抒情者[N];文艺报;2005年

8 王攸欣;良知与逻辑:学术批评之底线[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文宣;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朱光潜[N];光明日报;2001年

10 肖鹰;学者的命运:坦诚面对学术批评[N];中华读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金岭;论朱光潜对西方美学的翻译与引进[D];山东大学;2005年

2 薛雯;人生美学的创构[D];苏州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兆忠;朱光潜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2 肖凤;朱光潜与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3 杨扬;论朱光潜悲剧心理学理论的特征及贡献[D];湖北民族学院;2016年

4 王春红;朱光潜论审美经验研究[D];宁夏大学;2016年

5 朱明明;思享的诗学[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6 林李龙;朱光潜《谈美》中的艺术美学思想探析[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7 向萃;朱光潜的现代文学批评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8 郭兰英;朱光潜教育思想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9 刘伯伦;论朱光潜对荀子人文化成思想的传承[D];浙江工业大学;2016年

10 王佳惠;朱光潜写作理论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755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9755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4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