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尴尬的“四十自述”与体制内文学的处置张力——何其芳《回答》的“再解读”

发布时间:2018-09-08 21:10
【摘要】:何其芳的诗歌《回答》颇具文学史和思想史价值。本文从诗歌文本的一个切入口进入:"四十岁的来到"。《回答》可以看作是一首"四十自述"诗,何其芳在诗歌中对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进行回顾时有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创作情况有内心的"忧惧",1952年40岁生日前后他中断了诗歌的创作。1954年劳动节前夕"修复"完诗歌后,何其芳在《人民文学》以"组诗"的形式发表了《回答》。因诗人身份的"独特性",《回答》受到《人民文学》编辑部善意的"规劝",但这种善意的"规劝"背后,正是该杂志此时的主编及编辑部人员的复杂性所致,他们对何其芳表达了某种程度的"不满",但在共和国文学体制内的力量制衡之中,何其芳的"检讨"并没有公开展开。
[Abstract]:He Qifang's poem "Answer" is of great literary and ideological value. This article enters from a point of view of the poem text: "The Coming of Forty Years Old". Answer can be regarded as a "forty-self-narration" poem. He Qifang has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his literary career when reviewing his poem and has a heart of his own creation. Fear, before and after his 40th birthday in 1952, interrupted the creation of poems. On the eve of Labor Day in 1954, after restoring the poems, He Qifang published "Answer" in the form of "group poems" in "People's Literature".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editors and editorial staff, they expressed a certain degree of "dissatisfaction" with He Qifang, but in the Republican literary system in the checks and balances of power, He Qifang's "review" did not openly unfold.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基金】:教育部2011年青年基金项目《人民共和国初期文艺界的“内部清理”》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共和国初期文学话语的重新建构》 西南科技大学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团队资助计划《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历史和文化》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207.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应光 ,何休 ,陶德宗;第二届何其芳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03年02期

2 白苇;纪念何其芳诞辰90周年暨第二届何其芳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王保生;“何其芳现象”再批判——纪念何其芳诞辰90周年暨第二次何其芳国际学术研讨会总结发言[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宫玺;美丽的夭亡[J];咬文嚼字;2003年01期

5 万龙生;何其芳旧体诗创作初探[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童龙超;对诗歌定义“公式化”问题的反思——以何其芳诗歌定义为例[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7 封英锋;陶德宗;;何其芳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讨论会综述[J];文学评论;2008年05期

8 ;纪念何其芳先生逝世三十周年座谈会[J];文学评论;2008年01期

9 程凯;;纪念何其芳同志逝世三十周年座谈会侧记[J];文学评论;2008年01期

10 王钰璇;李丽萍;;近五年何其芳研究综述[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怡;;“何其芳特征”与东方色彩——论何其芳前期诗歌的中西融合[A];东方丛刊(1994年第1辑 总第八辑)[C];1994年

2 谢应光;;何其芳诗歌的语言策略与历史处境[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北塔;;述论何其芳诗的英文翻译[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陈尚哲;;何其芳的诗歌创作及其发展[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5 郝明工;;何其芳同志与共和国文学运动——从一个人的文学境遇看一个社会的文学运动[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王平凡;王素蓉;;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大事记(下)——郑振铎、何其芳领导时期的文学所[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年第2期(总第201期)[C];2011年

7 王平凡;王素蓉;;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大事记(中)——郑振铎、何其芳领导时期的文学所[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1)[C];2011年

8 邓经武;;何其芳与“花间词”及其文化启示[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9 王平凡;王素蓉;;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大事记(上)——郑振铎、何其芳领导时期的文学所[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6)[C];2010年

10 谭德晶;;《预言》后期创作与艾略特影响[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张永权;他就是一首大诗[N];文艺报;2011年

2 呼岩鸾;寻找诗歌的地址[N];人民日报;2010年

3 对话主持人祝晓风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 本报记者 记录整理 本报记者 杨赛;时代与格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王水照 侯体健;文学所“何其芳时代”杂忆[N];东方早报;2013年

5 华光;数十年记忆 人间情谊[N];文艺报;2011年

6 李舫;杜书瀛——像大自然一样真纯[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雪伟;何其芳的延安之路[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姚韫;论何其芳文学思想的建设性和矛盾性[D];辽宁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乜;论何其芳诗歌与晚唐诗风[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2 王晓云;论何其芳的新诗理论[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兴祥;论何其芳的唯美追求[D];扬州大学;2010年

4 彭云;何其芳的新诗理论初探[D];苏州大学;2006年

5 冯雷;何其芳“艺术自觉”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进;何其芳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7 林美钦;“何其芳现象”新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荣;何其芳前后期创作转变的原因初探[D];苏州大学;2009年

9 赵静;何其芳文艺思想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4年

10 袁飞舟;梦里云烟芬芳满园[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317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2317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f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