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史诗中支格阿鲁形象的原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彝族史诗中支格阿鲁形象的原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论文试用原型批评理论的基本观点对彝族史诗《支格阿鲁》中的支格阿鲁进行原型研究。论述作为彝族传统文化的支格阿鲁形象,在彝族社会有着何深刻的原型涵义和深远影响。在远古时期,《支格阿鲁》史诗是彝族人们口耳相传得以保存的史诗,其中保留了大量远古彝族人的审美追求和文化要素。在口头史诗文本不断变化的历史语境中,支格阿鲁形象渐已成为了文本中稳定的因素,形成了彝族人们集体无意识的印记。本论文试图以支格阿鲁形象为主线,展开分析支格阿鲁原型的两个载体“母题”与“仪式”,对它们的原型内涵和原型模式进行探索,深入的挖掘和探讨彝人远古的生命意识,并将以支格阿鲁形象为原型建构的彝族毕摩文化来解读彝族人的原始宗教信仰,探索远古彝族人的生存观念、生命智慧和美学追求。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论述选题缘起、意义,分析国内外学者对彝族史诗《支格阿鲁》与原型批评理论的研究现状,总结他们的研究重点、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之上,笔者阐释了自己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支格阿鲁》的产生背景和故事梗概,还原《支格阿鲁》史诗产生的当时语境,由此看到人类童年时期纯真而富有浪漫主义的心理特征。第三、四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母题”和“仪式”是原型批评两个重要的载体。弗莱认为母题是史诗最小的叙述单位,母题是原型重要的要素。笔者将围绕彝族史诗支格阿鲁形象进行分析,从彝族史诗表层的母题结构展开分析,进而探讨远古彝族人心灵结构的原型内涵。神话原型批评最重要的叙事之一便是仪式。毕摩咒鬼仪式中,毕摩所运用的重要法具是以支格阿鲁形象为原型进行建构的,是仪式中驱鬼祛病功能得以发挥重要力量。仪式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行为表述和传递文化信息载体的符号表述,对毕摩咒鬼仪式的研究,有助于解读彝族人们的精神世界。第五章是论文的拓展部分,主要分析以支格阿鲁形象为载体的原型要素在当今彝族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支格阿鲁形象并不是单独个体的代表,而是整体彝族人远古无意识的留存,他一直伴随彝族历史并发展,它是彝族文化的集中代表。本章试图分析支格阿鲁与彝民精神、彝族民俗、族群认同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彝族支格阿鲁原型在当今彝族社会生活实践中重大作用与影响。第六章是论文的结语部分。总结原型批评在中国史诗中的运用实践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指出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原型批评 彝族史诗 支格阿鲁 母题 仪式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1 绪论9-19
- 1.1 论文选题意义9-10
- 1.2《支格阿鲁》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10-14
- 1.2.1《支格阿鲁》国外研究现状10-11
- 1.2.2《支格阿鲁》国内研究现状11-14
- 1.3 原型批评国内相关研究现状14-16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6-19
- 1.4.1 研究内容16-17
- 1.4.2 研究方法17-19
- 2 彝族史诗《支格阿鲁》产生背景及内容梗概19-22
- 2.1 彝族史诗《支格阿鲁》产生背景19-20
- 2.2 彝族史诗《支格阿鲁》内容梗概20-22
- 3 彝族史诗《支格阿鲁》母题原型分析22-34
- 3.1 英雄奇特诞生23-26
- 3.2 英雄制服恶魔26-29
- 3.3 英雄的神奇婚姻29-31
- 3.4 英雄救母31-34
- 4 彝族毕摩咒鬼仪式与“支格阿鲁”史诗34-42
- 4.1 毕摩历史渊源35-37
- 4.2 毕摩咒鬼仪式与“支格阿鲁”37-40
- 4.3 毕摩咒鬼仪式原型解读40-42
- 5“支格阿鲁”原型在当今社会的存在与发展42-47
- 5.1 支格阿鲁与彝族精神42-43
- 5.2 支格阿鲁与彝族民俗43-44
- 5.3 支格阿鲁与族群认同44-47
- 6 结语对原型批评在中国史诗中实践的思考47-49
- 参考文献49-53
- 致谢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广泽;;从宗教角度窥视人性原始因素——原型批评的宗教性与核心价值[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2 赵宗福;论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的原型批评思潮[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3 王轻鸿;21世纪原型批评的结合部和增长点[J];学海;2002年04期
4 张中载;原型批评[J];外国文学;2003年01期
5 武传阳;神话-原型批评及其影响潜能[J];新余高专学报;2004年01期
6 何明霞;不尽的神话——原型批评探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陆汉军;论原型批评的建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07期
8 李娅;论原型批评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的运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9 陆汉军;张黎敏;;原型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10 成秀萍;;论原型批评及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戴冠青;陈晓茹;;西方原型批评的中国化及其与中国古典意象论的互通性[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叶舒宪;图腾批评与图腾文化[N];文艺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荪;原型批评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研究[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2 侯春燕;焦虑与拯救[D];山西大学;2014年
3 李慧;原型批评视角下《村子》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4 李艳茹;[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5 罗解;彝族史诗中支格阿鲁形象的原型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6 张大鹏;原型批评和原型类别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正伟;形式视域中的原型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姚学丽;双角色人物模式的原型移位与二十世纪美国文学[D];安徽大学;2005年
9 王明珠;从原型批评视角解读美国《读者文摘》广告里的原型及意义[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10 周广萍;生命的失落与复得—原型视域下解读《苏菲的选择》[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彝族史诗中支格阿鲁形象的原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39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53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