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柏铭久诗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3 03:14
【摘要】:作为“三峡诗群”的核心成员,柏铭久的创作汲取三峡地理与文化的养分,致力于当代三峡诗的创作,其诗歌创作数量与品质在当代诗坛可圈可点。三峡地区的地理文化不仅为柏铭久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更影响了柏铭久的审美气质与艺术个性,其作品用词奇崛、艰涩而隐晦,重在表现对历史文化的追寻反思以及对于生存的体验和感悟,充满了浓郁的三峡地域特色。本论文以柏铭久的诗歌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运用文学地理学的相关理论,重点分析其诗歌中的“三峡”书写以及三峡地理文化景观的描写,试图探究三峡地理文化对柏铭久诗歌艺术个性的影响。文章主要由绪论、正文与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包括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这四个部分。正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柏铭久与他的三峡诗歌创作,将柏铭久放入“三峡诗群”这一群体中考察,柏铭久作为三峡诗群中一员主力军,他的诗歌中蕴含了浓烈的三峡情怀,其诗歌创作多撷取三峡地理景观为主,从他诗歌创作的主题与诗歌标题可见一斑。第二章,对柏铭久诗歌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前后流变作研究,早期的诗歌表现柏铭久初入三峡时迫切融入三峡的急切,突出对三峡文化的认可与追寻;后期的诗歌重在表现在时代发展、社会变化的背景下,诗人对三峡社会与历史文明的矛盾与反思。其诗歌中“三峡”旨在突出三峡人民的生存境况与拼搏意志。第三章,对柏铭久诗歌创作中极其丰富的物质文化景观与非物质文化景观进行分析,探讨这些文化符号的思想意蕴与艺术功能。第四章,从文学地理学角度来说,地理环境、地域文化等是塑造作家审美气质的首要因素,这一部分着重论述柏铭久三峡诗歌的艺术风格以及三峡的地理文化对柏铭久诗歌创作的影响。最后是本篇论文的结语部分。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三峡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广学;;方法根本上出自心灵——诗歌创作札记[J];诗探索;2016年08期

2 山丽;王强;;让诗意装点人生——诗歌创作指导略谈[J];江西教育;2017年02期

3 王巧灵;;梅蕴芳华绽 诗含情意出——现代诗歌创作课反思[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年11期

4 蒋正安;;略论想象对诗歌创作过程的参与[J];学语文;2017年06期

5 罗海燕;;清亡后华世奎的心路历程与诗歌创作[J];名作欣赏;2017年18期

6 徐梦丽;;三曹诗歌创作异同探究[J];南方论刊;2017年05期

7 贾晓梅;;王单单诗歌创作观念中的乡土情结[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8 陆而;;越南举办诗歌创作评比[J];世界文学;1960年12期

9 ;“诗田”——诗歌创作室[J];少男少女;2018年04期

10 山丽;王强;;让诗意装点人生——诗歌创作指导略谈[J];中学语文;201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思;;诗缘比夏天更热——辛笛诗歌创作六十周年研讨会侧记[A];看一支芦苇——辛笛诗歌研究文集[C];2012年

2 黄华;;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诗歌创作的认知规律——以“思想之狐”为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刘士杰;;辛笛诗歌创作70年研讨会综述[A];看一支芦苇——辛笛诗歌研究文集[C];2012年

4 杨振昆;;诗歌创作谈片[A];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选[C];2007年

5 陈亮;;写作:一种永不停息的探索——梁小斌诗歌创作研讨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C];2008年

6 陈碧华;;基于诗歌创作之学生创造力的培养[A];师陶学刊(2018年1月)[C];2018年

7 王少青;;毛泽东诗歌创作理论与实践[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8 黄明仲;;关注社会民生 追赶时代浪潮——关于诗歌创作的浅述[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7年务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董洁;;卞之琳的翻译和诗歌创作[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10 李霞;;越来越“陌生”的诗歌[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宋晓杰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黄尚恩;诗歌创作要见证时代反映人心[N];文艺报;2019年

2 乔健;诗歌创作需要理性控制[N];中国艺术报;2019年

3 余三定;自然而然的诗歌创作[N];湖南日报;2019年

4 本报记者 党云峰;诗歌创作:既要望远,也要探知脚下[N];中国文化报;2019年

5 易明;以田野调查提升诗歌创作的现场感[N];文艺报;2019年

6 本报记者 黄尚恩;培养诗歌人才 繁荣诗歌创作[N];文艺报;2019年

7 ;书写新时代诗歌创作的瑰丽篇章[N];文艺报;2019年

8 本报记者 郑周明;诗歌创作应直面交流有效对话[N];文学报;2018年

9 本报记者 党云峰;将时代精神融入诗歌创作[N];中国文化报;2018年

10 浙江工商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王芳;辛笛诗歌创作的双重寂寞[N];文艺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立英;元和诗坛[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石明庆;理学诗论与南宋诗学[D];南开大学;2003年

3 梁斌;奥登的思想历程及其诗歌创作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4 王巧俐;狄金森的宗教观与诗歌创作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5 肖砚凌;隋唐五代诗话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6 邵炳军;周“二王并立”时期诗歌创作时世考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0年

7 杜广学;姜宸英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8 张艳辉;宋代闽地唐诗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9 黄治国;清初河南诗歌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10 申欣欣;美术背景·艺术理念·诗歌创作[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仕芳;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柏铭久诗歌研究[D];重庆三峡学院;2019年

2 罗东旭;诗意撒娇—论默默诗中的生存美学[D];云南大学;2018年

3 赵芳娆;欧阳修的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9年

4 董浩源;沙琛诗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年

5 刘桂花;李纲贬谪诗歌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年

6 翟万梅;陈曾寿的遗民心态与诗歌创作研究[D];湖北民族大学;2019年

7 汪军;多元理论视角下郭l羰璺攵云涫璐醋鞯挠跋煅芯縖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8 郭安岐;理学视阈下的杨时诗歌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年

9 赵丹;追寻缪斯的脚步—屠岸诗歌创作研究[D];辽宁大学;2018年

10 熊丰;入金宋人的文化心理与诗歌创作[D];曲阜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596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596087.html

上一篇:胡山源综论  
下一篇:“临川四梦”释梦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b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