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胡适的白话诗学观与唐宋诗歌传统

发布时间:2020-03-23 21:15
【摘要】:胡适作为中国白话诗的首举大旗的第一人,在中国白话新诗的理论和创作建设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在较长一段时间,对于胡适“破”文言“立”白话的诗学观念,学界都有着“全盘西化”的声讨。但从胡适的白话文学观念的根源来看,“胡适在白话诗中的保留和革新,是与古汉语诗的一次文化决裂而非断裂”。胡适一直以来所提倡的“白话诗学”的观念,与“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并非彻底站在完全不同的对立面,而是在不断吸收古典诗歌与西方诗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白话诗歌的现代性的探索。本文主体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分析胡适白话诗学观念的形成和完善过程。胡适对于白话新诗的探索贯穿他的一生,本文主要将此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白话诗学的理论发轫期,即1911-1917年海外留学时期;第二阶段为白话诗学的形成期,即1917-1935年胡适的白话诗学理论形成时期。第二章旨在探索胡适白话诗学观念对唐宋诗歌传统的传承。胡适在“破”文言“立”白话的诗歌革命主体的理论下,虽然表面上是完全的反传统思维方式,但实际上胡适在这个过程中有选择地借鉴着传统文学,尤其是唐宋诗歌传统。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传承:一是对“双线”文学中平民文学一线的发展;二是对宋诗“以文为诗”的延续;三是对唐宋诗中“用典”理论的具体化。第三章主要是探讨胡适的白话诗学理论在传承唐宋诗歌传统的基础上,对外来科学方法的吸纳。作为二十世纪初思想先进的留美学生,胡适在文学改良的过程中是无法摆脱西方文学理论、科学方法的影响的。进化论思想、存疑主义与实验主义及美国新诗运动,无论是在创作实践,还是在理论建设上都为胡适的白话新诗建设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第四章主要是在研究胡适白话诗学观念及其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分析其观念对诗歌发展的意义及其自身的局限性。胡适以传承传统方式为新诗现代模式的构建提供资源,在白话诗歌理论的探索与实践中为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其一味求新和科学方法的套用也导致其诗歌观念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峰;;胡适与人权论战的起落[J];民国研究;2012年01期

2 熊培云;;错过胡适一百年[J];青年教师;2007年03期

3 陈爽;;从白话诗到新诗:胡适“新诗”概念的转变[J];文化与诗学;2015年01期

4 吴小洪;邓虹;;胡适人生各阶段与戏剧的关系之探讨[J];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2年01期

5 闫启鑫;;安徽博物院藏胡适手书十言联考证——兼谈胡适与歙县许承尧家的交往[J];鲁迅研究月刊;2019年05期

6 王斌;;胡适与张孝若的交往[J];江淮文史;2019年03期

7 裴世东;;学人之交:《夏鼐日记》中的胡适形象变迁[J];安徽史学;2019年05期

8 陈洁;周质平;席云舒;;功不唐捐:席云舒的胡适研究[J];关东学刊;2017年10期

9 宋广波;;跋新发现的五通胡适佚函(电)[J];鲁迅研究月刊;2018年02期

10 魏邦良;;恋曲1923:胡适与曹诚英[J];同舟共进;201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钟军红;;论胡适“五四”时期对“团圆”观念的否定[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2 王学斌;;胡适对颜李学派的关注[A];实学文化丛书——传统实学与现代新实学文化(二)[C];2017年

3 罗吉萍;;“影响的焦虑”——论周作人对胡适文学观的“误读”[A];荆楚学术2018年8月(总第二十二期)[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建刚;反对蒋介石三任“总统”:胡适金刚怒目的另一面[N];经济观察报;2015年

2 胡志金;胡适三回母校[N];文汇报;2019年

3 吴晓东;胡适的“半部”文学史[N];中华读书报;2018年

4 深圳商报驻台北记者 邓勇峰;探访胡适纪念馆:哲人身后落寞如斯[N];深圳商报;2018年

5 张涛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近代婚礼改革中的演说[N];文汇报;2016年

6 傅国涌 近代史研究者;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N];深圳特区报;2017年

7 敖凯;不打不成交:胡适与创造社的笔墨之争[N];团结报;2017年

8 曹杨;许怡荪:胡适生命中的“贵人”[N];文汇报;2017年

9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历史系副教授 瞿骏;胡适、“园丁”与《燃犀》[N];文汇报;2017年

10 程巢父;王重民求救“惹事”,胡适耽误了思想史[N];文汇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晓生;“1917—1923”新诗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岩;重读胡适[D];山东大学;2005年

3 刘东方;“五四”时期胡适的文体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徐希军;理想主义:胡适国际政治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颜同林;方言与中国现代新诗[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扈雅璐;胡适的白话诗学观与唐宋诗歌传统[D];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

2 崔柏伟;《努力周报》与学人论政[D];安徽大学;2019年

3 王茜;建国后胡适形象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4 李博;论林语堂《胡适之》汉译本中的改写[D];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5 阚海阳;胡适:反儒家的“儒家”[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6 吴凡;毛泽东与胡适文化观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18年

7 汪庆春;五四运动前后胡适形象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8 李明锡;胡适教育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9 孙亦锋;胡适教育伦理思想初探[D];浙江财经大学;2019年

10 高俊;胡适诗歌审美研究[D];西北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5972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5972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5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