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嘉之际的复古和心学思潮密切牵动着文学走向,而此时期的文学发展与走向是嘉靖时期,乃至整个明代后期文学演进的基础及背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林希元作为正嘉之际的理学名宦,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学造诣,著有《林次崖集》,共十八卷,体裁丰富,风格独特。文集中充分表现了林希元对文学风气转变的敏锐性,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力和尖锐批判性,所以对社会问题的主动参与,使他成为时代问题的集结点与先声者。于这些重要性之外,像林希元这样一个非顶点式人物或许能更好地显示一种思想、时代文风的渐变、发展过程。本文通过对林希元文集的研究,分析其文学思想、活动特点及与时代之关系,并且对正嘉之际的文学走向作进一步的认识。对时代背景的认识有利于理解文学走向形成的原因,正嘉之际是一个复杂的变化时期:一方面,复古思潮和心学思潮在社会上产生着广泛影响,深刻渗透进文学的发展;另一方面,政治局势的变动和经济的发展等造成文学生态的巨变,士人心态随之变化,这也直接造成文学走向的变化。林希元于程朱理学和《易经》思想影响下形成其学术基础,所以具有浓烈的宋儒理学色彩的同时也不失通达和辩证。同时,在儒家学说影响下,林希元形成了“心系天下,志在生灵”和“凡事惟直,俱发其中之所欲言”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特点。在这些的共同影响下,又形成他“积学致用,重躬行”和“得之道学,发之经济”的思想与学术特点。林希元的这些个体特征作为社会影响的结果,他自然就成为反观时代的一面镜子。作为前七子复古运动余续影响中质疑、反思一派,林希元指出并批判了复古运动弊端,于理学视角下对其进行反拨。在反拨过程中以理学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并且以“文贵适用”为反拨切入点,显示出充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林希元的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理学思想的重新萌蘖,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在反拨的同时,林希元针对复古运动,对文学趋向作出了新的调整,具体表现为对唐宋文风的偏向与选择,并构建了散文创作理论系统。这是正嘉之际整个社会文学趋向新调整的反映,有着时代风向标的意义。联系到继复古运动崛起的唐宋派,还会发现林希元对唐宋文风的选择及散文理论的提出实际在唐宋派及其所代表的新思想的形成、文章重理思想的回归方面起了一个重要的先声作用。正嘉之际,阳明心学的传播已成熟,以林希元为代表的理学阵营对阳明心学是极其抵制的,但这并未阻碍正嘉之际的阳明心学对文学产生影响。此时的阳明心学在自身强速发展下,开始以势不可挡的趋势介入文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对旧有文学秩序的一种破坏和对后面新的文学秩序的思想奠基。另外,白沙心学对林希元诗歌产生了深刻影响。林希元在其文集中明确表现出对白沙诗学的推崇,提出以“主白沙”为核心的诗歌创作理论,创作更是深受影响,表现出明显的白沙诗学特征:感知基础上真实情理的抒发和主体性的突显。林希元处于这样的转折期,见证了思想的急剧转变,坚守理学阵营并积极介入文学思想的论争,在他的身上甚至出现白沙心学与理学的“共存”局面。细究林希元的诗文,会发现其中一些鲜明的特点:诗歌中心学倾向的不自觉性,散文创作中呈现的显性、隐性双重话语体系。这反映了当新的文学思想发展不成熟时,总是先出现在个体身上,并且伴随着矛盾性,此时理论和实践还未能达到真正自觉意义上的合一。所以林希元诗文中呈现的这些特点正深刻体现了正嘉之际理学向心学的过渡中文学发展的趋向及特点。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光松;;白沙门人与白沙心学传播[J];现代哲学;2015年06期
2 黄晶晶;;论林希元的海洋意识[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3 肖满省;;钦州知州林希元功绩考[J];钦州学院学报;2013年09期
4 黄明同;;阳明心学与白沙心学之异同——兼论明代心学之历史贡献[J];中国哲学史;2013年03期
5 李育富;;论林希元《易经存疑》对《周易本义》的注疏价值[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6 郑礼炬;;明代福建反前七子文学复古运动考——论王慎中之前的泉州府作家[J];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12年01期
7 文姚丽;;古代典籍与仁人志士救荒思想研究述评[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李秋芳;;林希元救荒思想述论[J];农业考古;2008年06期
9 吴长庚;;近百年朱熹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文学评论;2008年03期
10 郑利华;;“嘉靖八才子”与明代正、嘉之际文坛的复古取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徐心希;;试论明清时期闽南文化的经世致用趋势——以林希元和李光地为例兼论科举文化的变化[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2 徐心希;;试论林希元对明代封建教育的批判[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肖满省;明代福建易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沈云迪;明代福建作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2 何巧芝;明代荒政思想探讨[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3 王文荣;王慎中年谱[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
本文编号:
26303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30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