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白先勇小说的美学特征

发布时间:2020-05-29 22:40
【摘要】:白先勇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也是世界华文文学代表作家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偏重对白先勇小说创作特色的研究,而对白先勇美学思想观念及小说美学特征进行探讨者较少。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之所以赢得大家的喜爱,除了作家独具一格的小说创作艺术特色之外,还在于作者把自己的美学思想观念贯穿于其作品之中,从而使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思想意蕴。本论从美学视角出发探讨白先勇美学思想观念的形成,以及对他小说创作的影响。论文共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分析中西方学思想对白先勇美学思想观念的影响。白先勇的美学思想观念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思想于一体,在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白先勇特别注重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统一,注重两者之间的交感与互动。受佛家悲悯思想及无常观的影响,白先勇关注着命运多舛的众生,以悲悯情怀诉说着他们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此外,受西方悲剧美学思想及现代主义反叛精神的影响,白先勇的美学思想观念具有明显的悲剧性与反叛精神。第二章从悲剧意识与生命意识两个方面来论述白先勇的审美意识在小说中的体现。白先勇是一位具有悲剧美学思想观念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始终关怀众生,坚持以人为中心,关注生命个体的生活状态及精神困境。本章节从小说中凸显的时代悲剧意识、社会悲剧意识和移民的文化悲剧意识三个方面来论述作家的悲剧意识。生命意识是白先勇对个体生命存在的本真思考,他立足于自己的生命体验,以宽广的胸襟、开阔的视野来观照个体,书写生命,本论文从小说中人物的生存困境、孤独的生命体验及强烈的反抗意识来论述白先勇强烈的生命意识。第三章分别从白先勇小说中氛围的营造、审美意象的构建、语言美感的经营三个方面探讨白先勇美学风格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白先勇是一位悲剧作家,在小说创作中他善于营造萧索孤寂的氛围,对人物的悲剧性起到了渲染效果,强化了小说主题,丰富了小说的审美意蕴。而且,白先勇从中国传统文学文学中采撷了丰富的审美意象,并赋予这些意象新的内涵,使得小说充满浓厚的古典意蕴。在语言运用上,作者在小说创作中把典雅的文言词语与现代白话文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善长细节的精致描写,丰富的色彩渲染与小说的情感基调相契合,体现出一种悲剧感。白先勇是一位具有丰富美学思想观念的作家,通过研究他的美学思想观念,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作家的小说创作。
【学位授予单位】:伊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松;;战争的遗孤,命运的弃妇:浅析白先勇笔下的贵妇形象——以《游园惊梦》《秋思》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01期

2 田敏;邵平和;;一曲放逐者的苍凉悲歌——论白先勇小说的放逐主题[J];语文学刊;2009年21期

3 刘华;;白先勇小说研究述评[J];文教资料;2011年36期

4 毛泳洁;;白先勇小说研究在大陆:2001—2011[J];文教资料;2012年27期

5 李雪梅;;白先勇小说中的音乐[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5期

6 孙秋英;;浅谈白先勇小说创作中的青春理想主义[J];名作欣赏;2015年21期

7 黄璐;;白先勇小说创作与地方文化互动关系研究[J];文化与传播;2015年03期

8 冯玉霜;;人生真是寂寞如雪——浅析白先勇小说《寂寞的十七岁》[J];南腔北调;2018年05期

9 达荷;;新月下的文学创作——白先勇的回族文化基因[J];华文文学评论;2013年00期

10 陆正兰;;论白先勇小说中音乐——空间的社会象征意义[J];华文文学评论;2016年0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宝杰;论白先勇小说的美学特征[D];伊犁师范大学;2019年

2 张yN楠;论白先勇小说的空间叙事[D];云南师范大学;2018年

3 廖昱霄;白先勇《孽子》“废墟”救赎的美学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年

4 周瑶;论白先勇短篇小说的空间叙事[D];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5 沃丽丽;论白先勇小说中的情欲书写[D];温州大学;2018年

6 沈郑霞;白先勇短篇小说的地方书写研究[D];宁波大学;2018年

7 周枣;论白先勇小说的空间书写与身份认同[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8 韦霁琛;离散与乡愁—白先勇小说的多地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9 郑宗敬;论白先勇小说的空间书写[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10 白芳;家族文化视域中的白先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876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876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0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