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缰的野马—现代文学叛逆女性形象分析
本文关键词:脱缰的野马—现代文学叛逆女性形象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女性受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以“受难者”的形象出现在传统文学作品中。她们不是作为一类社会群体而存在,而是被当作“附属品”,被分散退却在以“夫”为中心的封建家庭中。女性权利的被剥夺,加之自由的丧失,使她们失去自我,没有经济地位,必须要依附于丈夫而存在。女性的自我存在与自我价值,逐渐被父权家族无尽的义务和宗族的利益所消融。在封建宗法家庭的制约中,女性逐渐被异化,她们必须是符合传统道德观念的“闺范淑女”,或者是顺从忍让甘愿被驯服的“家庭奴隶”。而在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文学作家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一反传统,塑造了众多“叛逆者”的女性形象。她们超越了苦难,一改女性顺从忍让的奴性姿态,勇敢地向封建礼教以及男性权威进行反抗,去争取自己的女性权利,完成对女性的自我认同。她们走出封建家庭,走向社会,甚至在社会中承担一定的职业角色,进入公共空间,同男性争夺话语权。本文以现代文学史上众多个性鲜明的叛逆女性为研究对象,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讨论:第一部分主要对现代文学史上的叛逆女性形象的发展轨迹进行概括整理。在现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觉醒经历了从自我认同到社会认同,从城市到乡村的发展轨迹。她们首先为自己争取了爱情和婚姻的权利,在经历了爱情婚姻的悲剧之后,逐渐从个人的苦闷和爱情的困境中走出来,走出自我拘泥的园囿,融入社会,参加革命,为集体利益奔波。第二部分主要讨论现代文学叛逆女性的缘起和发生。现代文学叛逆女性形象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既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深受西方历史文化的影响。而现代文学作家对于叛逆女性的塑造,同样也注重“追本溯源”,从文学原型和意象原型等的角度对传统文学中叛逆女性的原型进行了继承与发展。第三部分主要从叙事的角度对叛逆女性进行分析。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男女作家由于生理性别的差异和不同的价值追求,所塑造的叛逆女性也具有不同的特点。而众多叛逆女性的出现,不仅对于女性声音权威的构建起了一定作用,而且逐渐打破了传统的男性书写规范,建构了女性书写规范。第四部分主要对现代文学中的叛逆女性进行重新审视与解读。首先,现代文学中的叛逆女性追求自由恋爱,打破传统两性观念,是对于传统女性文化的一种背反。第二,现代文学作家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性别角色,塑造了多维度的性别角色。第三,叛逆女性即使走出了古老的困惑,但却面临着新的困境,这使现代文学中的叛逆女性表现出了浓郁的悲剧色彩。现代文学中的叛逆女性,反映了这一时期自由、解放的时代特色,女性逐渐挣脱封建缰锁,她们在社会中获得了认同,与男人同工同酬,获得了经济能力,逐渐改变了自己的附庸地位,由“空洞的符号”逐渐向独立的女性个体转化,表现出“人的觉醒”的时代主题。
【关键词】:现代文学 叛逆女性 女性认同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4
- 一、叛逆女性的界定9-11
-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11-14
- (一)研究现状11-12
- (二)研究意义12-14
- 第一章 现代文学叛逆女性形象的发展轨迹14-33
- 第一节“从女儿到女人”:叛逆女性身份的自我认同14-22
- 一、出走的女儿15-17
- 二、呐喊的妻子17-19
- 三、觉醒的母亲19-22
- 第二节“从绣花针到来福枪”:叛逆女性身份的社会认同22-27
- 一、逃离困境:丢掉“绣花针”22-25
- 二、探寻出路:端起“来福枪”25-27
- 第三节 从都市到乡村:叛逆女性身份的城乡认同27-33
- 一、都市舞台上最后的展览28-30
- 二、乡村背景下拉起的帷幕30-33
- 第二章 现代文学叛逆女性的源起与发生33-45
- 第一节 现代文学叛逆女性形象出现的根源33-38
- 一、社会历史根源34-36
- (一)沉重的“幽灵塔”——中国传统女性的底层处境34-35
- (二)屹立的风向标——西方女权运动影响下的社会变革35-36
- 二、文学根源36-38
- (一)西方文学的译介与传播36-37
- (二)晚清文学的初步觉醒37-38
- (三)现代文学作家的自觉探索38
- 第二节 现代文学对叛逆女性原型的重塑38-45
- 一、文学原型的重塑39-41
- 二、意象原型的衍生41-45
- (一)动物的意象——野性的化身42-43
- (二)花的意象——与旧道德的割裂43-44
- (三)水的意象——旧秩序的破坏44-45
- 第三章 现代文学叛逆女性独特的性别叙事45-61
- 第一节 作家性别差异与叛逆女性形象的审美创造46-51
- 一、男性视角下的叛逆女性46-48
- 二、女性视角下的叛逆女性48-51
- 第二节 女性叙述声音的建构51-56
- 一、作者型:潜在的自我指涉51-54
- 二、集体型:女性群体的表达54-56
- 第三节 男性书写规范的解构56-61
- 一、男性形象的淡化与丑化56-59
- 二、男性书写模式的逆反与破坏59-61
- 第四章 现代文学叛逆女性的审视与解读61-80
- 第一节 对传统女性文化的背反62-67
- 一、婚姻恋爱的自主62-64
- 二、两性观念的解放64-67
- 第二节 多维度的性别角色67-72
- 一、男性化的女人67-70
- 二、双性化的女人70-72
- 第三节 浓郁的悲剧色彩72-80
- 一、亲情的缺失72-74
- 二、爱情的幻灭74-77
- 三、理想的落空77-80
- 结语80-82
- 参考文献82-87
- 致谢87-88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寿桐;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规范笔谈[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2000年04期
2 张莉;多向的思维 新颖的理论─—《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论》[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杨昌江;中国现代文学的总主题[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4 ;现代文学的合理性意义[J];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02期
5 汪应果;关于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几点思考[J];文艺争鸣;2002年04期
6 卢学英;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7期
7 徐志伟;“中国现代文学专家学术座谈会”综述[J];文学评论;2003年06期
8 季玢;“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建构刍议[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9 本刊编辑部;关于设立“中国现代文学关键词”栏目的说明[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解志熙;《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问题座谈会》共识纪要[J];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雪松;;20世纪初叶现代文学与现代出版的关系演变考[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王文英;;一个城市与文学的关系——上海的现代文学(提纲)[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圣;;在高校《现代文学》教学改革中如何运用多媒体课件[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4 王卫平;;现代文学经典的厘定与当代文化建设[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5 陈伟华;;论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当代大学教学——以《阿Q正传》为例[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6 哈迎飞;;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当代语文教学[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7 旷新年;;现代文学发生中的现代性问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8 朱金顺;;辑佚·版本·“全集不全”——读“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问题座谈会”论文随想[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9 王润龙;;从中国现代文学看文艺与政治的关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九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3年年会论文集[C];1993年
10 杨洪承;;上海与中国现代文学社群的关系考[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三定;“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建构[N];文艺报;2012年
2 袁盛勇;“中国现代文学”:命定会受到质疑[N];社会科学报;2003年
3 杨阳 王泽龙;评李蓉《中国现代文学的身体阐释》[N];光明日报;2010年
4 刘保昌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反思“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祝晓风;2005,见证文学研究“史料年”[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张清芳;日本现代文学如何摆脱困境?[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7 易晖 中国现代文学馆;发掘中国现代文学新史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金惠俊 韩国釜山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的韩文翻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张岩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现代文学中的神话书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颜同林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方言入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林非;理性话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理性精神[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高群;清末民初教育制度的变革与现代文学的建构[D];苏州大学;2007年
3 赖斯捷;近现代湖南报刊与现代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雷启立;印刷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崔一;韩国现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延边大学;2002年
7 申宜f
本文编号:2702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0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