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唐代太行东麓南北驿道与诗歌创作

发布时间:2020-06-13 17:26
【摘要】:太行东麓南北驿道是洛阳东北通幽州之驿道,连接着中原与河北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主干道。它的繁荣有其自身优势,相对于太行西麓山势险峻和道路坎坷,东麓地势平坦,大部分在海河流域的冲积扇上;相对于东麓以东的大川大河、沼泽密布和河流频繁改道,东麓的冲积扇无洪水大浪,更宜居住和行走。所以太行东麓南北驿道承载的交通功能非常发达。作为古今中原通东北的最主要大道,古代往往建都于此。夏朝胤甲时在西河、商朝盘庚时迁都于殷、周时在洛阳;战国时期魏都于邺、赵都于邯郸、燕都于蓟;南北朝时还有襄国、邺城等。发达的都城为诗歌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土壤,古都文化承载着塑造地域诗人、孕育影响诗歌史理念等功能,由此可见太行东麓南北驿道的文化功能也很丰富。除此之外,太行东麓南北驿道还有着独一无二的政治功能。唐代洛阳作为东都,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而幽州作为北塞的军事重镇,是文人建功立业之好去处。到了中晚唐时期,河朔三镇更是吸引着入幕文人。而往来于此的旅者,绝大部分是追逐功名的士子。由此,驿道所具有的这些功能,也决定着它成为一条“诗歌之路”。此外,安史之乱作为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历史分期,不仅改变着国家的面貌,更是改变了南北驿道的状态以及诗歌的创作。本论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探究唐代太行东麓南北驿道及自然人文环境,共分为三节。首先以纵向的眼光溯源南北驿道的开辟及发展。战国以前是初型期,南北驿道初见雏形,沟通的城市数量有限;战国时期的南北驿道是成型期,逐渐形成南北走势;到了秦汉大一统时代,南北驿道已经定型并向北扩展。其次,以横向的眼光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作为出发点,探讨此驿道上秀美的自然风光对诗人的吸引、厚重的人文景观激发的诗人创作热情以及驿道提供的行旅保障等。第二章:探究初盛唐太行东麓南北驿道与诗歌创作,共分为三节。在初盛唐的时代背景下,南北驿道处于畅通无阻的状态,此时诗人通过出征、漫游、官员转任等方式经过此道。而由此带来的诗歌内容主要是:赞美沿途的风土名胜,途中酬赠送别以及报国无门的失望等。这些诗歌又体现着地域性、写实性、审美情感的悲凉性等艺术特色。第三章:探究中晚唐太行东麓南北驿道与诗歌创作,共分为五节。安史之乱改变了国家的局面,使南北驿道畅通无阻的状态被打破,一方面频繁的战争某些程度上使交通受阻,但另一方面藩镇对文人的吸引又远胜于此,南北驿道处于自我矛盾之中。由此,从多个方面带来了与初盛唐时期不同的面貌。如此时诗歌主要集中在诗人干谒、藩镇周围诗人的创作、诗人交往等,而情感内容上也转向赞美幕主、希望援引、抒发人生羁旅等,艺术特色上在审美悲凉性方面更集中于个人命运的抒发,相比初盛唐广度和深度有所延伸,并且怀古咏史的意味也在增强,驿站诗歌有所增加。第四章:从整体上观照唐代太行东麓南北驿道与诗歌创作,共分为两节。中晚唐后政治局面的变化,迫使诗人寻求不同的北上南下路线,而南北驿道又拥有众多的水系,水陆联合构成复杂的交通网络,反过来又促进了诗歌的创作,增加了诗人之间交往的机会,不仅促进了诗歌理论的构建,也方便了政治仕途的晋升。而作为南北驿道历史文化感与扩大空间的产物,诗歌名篇也正是交通繁荣的印证。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云霞;在伤痛体验中寻求生活的诗性——论军旅诗人温青的诗歌创作[J];理论与创作;2005年04期

2 郑兴富;;追赶太阳的诗人——评李光武诗歌创作[J];绿风;2005年06期

3 刘恩波;;沉默在诗歌中处处出现——略说赵明舒的诗歌创作[J];诗林;2006年02期

4 ;“陆健诗歌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J];诗刊;2007年12期

5 刘晶林;;主、客观的遇合与诗歌空间的拓展——评孔灏近期的诗歌创作[J];诗刊;2008年22期

6 徐琴;;诗歌的精神与陈跃军的诗歌创作[J];西藏文学;2013年01期

7 晏明;;我改变了对民歌的看法[J];诗刊;1958年10期

8 李清联;;关于工人诗歌创作提高的问题[J];诗刊;1960年04期

9 孙建军;女巫的歌唱——靳晓静近期诗歌创作简评[J];当代文坛;2000年06期

10 张明;铁依甫江新时期诗歌创作简论[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华;;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诗歌创作的认知规律——以“思想之狐”为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沈思;;诗缘比夏天更热——辛笛诗歌创作六十周年研讨会侧记[A];看一支芦苇——辛笛诗歌研究文集[C];2012年

3 黄明仲;;关注社会民生 追赶时代浪潮——关于诗歌创作的浅述[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7年务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杨振昆;;诗歌创作谈片[A];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选[C];2007年

5 涂鸿;;新时期中国当代西南地区民族诗歌创作的现代意识(摘要)[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士杰;;辛笛诗歌创作70年研讨会综述[A];看一支芦苇——辛笛诗歌研究文集[C];2012年

7 王士强;;独特立场·“爱与死”·才华——漫议李小洛的诗歌创作[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李小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亮;;写作:一种永不停息的探索——梁小斌诗歌创作研讨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C];2008年

9 涂鸿;;论新时期四川(含重庆)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的现代意识[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1)[C];2007年

10 ;“思想之狐”的认知语言学分析——兼论诗歌创作的认知规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群;陆健诗歌创作研讨会综述[N];文艺报;2007年

2 陕西省作协理事、宝鸡市作协主席、中国作协会员 景斌;宝鸡诗歌创作简述[N];宝鸡日报;2010年

3 记者 王杨;直面诗歌创作多种实践[N];文艺报;2011年

4 ;上海诗歌界探讨如何让诗歌创作走出困境[N];文艺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张滢莹;诗歌创作不应与时代割裂[N];文学报;2009年

6 记者 安普忠 傅强;李瑛诗歌创作座谈会在京举行[N];解放军报;2011年

7 李继耐;在李瑛诗歌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文艺报;2011年

8 匡生元;“废话体”:诗歌创作的颓唐[N];深圳商报;2012年

9 匡生元;诗歌创作的探索不能误入歧途[N];太原日报;2012年

10 记者 李君光 实习生 韩璐;北海系诗歌创作的富矿之城[N];北海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申欣欣;美术背景·艺术理念·诗歌创作[D];复旦大学;2010年

2 常为群;西晋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邵炳军;周“二王并立”时期诗歌创作时世考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0年

4 郝红霞;中晚唐文学的南方化[D];复旦大学;2012年

5 祝伊湄;张之洞诗学及诗歌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立英;元和诗坛[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茜;新时期(1977-1989)甘肃诗歌创作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2 张杨;孟郊与佛教[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3 姜卓;唐代长安寺观与诗歌创作[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媛;唐代池州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林蔚;王韬诗歌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6 萨日那;多兰诗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7 万应;北宋“二刘”与“三孔”诗歌创作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8 夏奇娇;蔡襄诗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9 孙琳;晚清琉球诗人林世功诗歌创作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10 于洪波;自然、女性、爱—论蓝蓝的诗歌创作[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115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11500.html

上一篇:张说文章研究  
下一篇:戈悟觉小说创作论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2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