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新时期藏地汉语游记散文的发生机制与精神元素

发布时间:2020-06-20 16:01
【摘要】:新时期以来,藏地汉语游记散文在以藏汉文化为主的多民族文化的动态融合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文学版图,呈现出复杂、崭新的文学面貌,具有充分的研究合法性、必要性与可能性。然而,就研究现状而言,目前国内外对此问题的集中关注与专项研究稍显不足,在此背景下,本论文应运而生。总体上,本论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首先明确了“新时期”、“藏地汉语游记散文”、“发生机制”与“精神元素”的基本定义。“新时期”具体是指1979年至今(2018年3月24日),是对论文研究的时间限定;“藏地汉语游记散文”是指用汉语创作且在作品内容中涉及“藏”元素的因游而思、因思而记的游记散文,是对论文研究的题材和体裁限定;“发生机制”是探讨新时期藏地汉语游记散文的生成原因与发展动力;“精神元素”特指文学作品中能够表现作家精神主体性的文学元素,主要包括作品的精神旋律、核心意象、多元取向等三个方面。“发生机制”与“精神元素”是对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限定。此外,绪论部分还对该论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写作思路与方法进行了总述。正文部分共四章,前一章论述新时期藏地汉语游记散文的发生机制,后三章论述其精神元素。新时期藏地汉语游记散文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口孵”式的文学发展,它为新时期藏地汉语游记散文的发生、发展积累了文学基础;二是现代社会发现自我、建构自我的心理诉求,它为新时期藏地汉语游记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主要动力。“精神元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新时期藏地汉语游记散文中的精神旋律,即复魅想象与去魅意识;二是指新时期藏地汉语游记散文的核心意象,即“太阳/阳光”、“神山圣湖”、“经幡系列”、“寺庙系列”、“哨所系列”、“仪式系列”等及其背后普遍蕴含的心理原型;三是指新时期藏地汉语游记散文的多元取向,而不同取向又表现为不同的写作方式与作品风格,如:马丽华在融合写作中对新时期藏地汉语游记散文起到了“破冰”式的作用;阿来在藏汉交叉地带表现出一种“阶梯意识”;毕淑敏深入藏地日常生活,其作品表现出一种“轻”风格;驴友记则在旅游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创作出一种民间书写方式,是中国古代徐霞客精神与现代自我意识的文学实践。结语部分在正文基础上,对论文进行了简要总结与补充说明,同时指出论文中部分内容可能存在的学术研究前景与论文研究的不足。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67
【图文】:

拉萨,天葬,仪式,天职


《跟我转林廓去》中所描述的拉萨的三个同心地的文化集中地拉萨,这种“圆”意识式相关的建筑设计中。据巴桑次仁介绍转经路。”①人们沿着逆时针方向做着永仪式中的具体实践。式。如果说朝拜仪式是生者的自我修行。实际上,藏族殡葬法包括了塔藏、火,天葬只是较为知名的一种。“相对于亡者灵魂的担当,天葬师的天职是要彻他所有的罪与丑都消灭得一干二净。”②生命哲学,它透露着藏族人民在面对死,闫振中更深层地指出:“在西藏,天天葬台以具体的过程使轮回的信仰与教葬的理解如何,他们大多都是以一颗尊重

阶梯,汉语,作品


“阶梯意识”示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慧;;当代西藏散文研究[J];语文学刊;2016年12期

2 余安安;;“轻文化”现象的社会语境探析与美学反思[J];中州学刊;2016年09期

3 刘丽芬;;论毕淑敏散文的女性生命伦理[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02期

4 牛阿敏;;《西藏,面冰十年》:与文字一起旅行[J];共产党员(河北);2016年02期

5 郑靖茹;;从西藏作家群的代际转换看西藏当代文学[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6 阿来;;我们能为文学做点什么——在大连理工大学的演讲[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7 王贵禄;;信仰叙事:西部散文中藏域想象的文化根脉[J];文艺争鸣;2014年03期

8 张雪;王远舟;;沿着苦难的旅途一路放歌——论马丽华诗歌中的苦难意识[J];临沂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9 韩小梅;;潜入禁地:“西天喇嘛”古伯察的西藏游记[J];名作欣赏;2013年16期

10 张晓琴;;高原生态的发现者——论马丽华散文的文化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扎西;;西藏旅游首次突破千万人次大关[N];人民日报;2012年

2 张帆;宋伟;;西藏旅游业再现“井喷”[N];人民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妍;追寻大地的阶梯[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婷;反刍与洄流:当代“文学藏区”汉语诗歌文化融合动力机制论[D];四川师范大学;2017年

2 巩立健;新世纪文学中的“可可西里”情结[D];山东理工大学;2014年

3 杨青云;新时期文学中的“藏地书写”[D];西南大学;2013年

4 杨爱华;毕淑敏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小花;马丽华散文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格桑朗杰;论西藏当代散文[D];西藏大学;2008年

7 周涵维;马丽华散文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226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226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6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