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魏晋六朝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觉醒时代”,也是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这一时期,时代氛围、社会风尚、审美趣味、文学创作、理论批评等方面较之先秦两汉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文艺批评角度来看,“品第”批评作为中国古代批评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以“品”论诗、以“品”论文、以“品”论画已成为中国文艺批评普遍的理论现象,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东方艺术批评思维的批评范式。本文鉴于“品第”批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魏晋六朝的大文化环境出发,分析“品第”在文艺批评中的演变以及作用,主要是围绕魏晋六朝的文学批评和书画批评具体的批评实践及其演变,以《诗品》来具体分析其批评方法及批评标准,并从这些具体批评过程的筛选、品鉴以及传承中,来看对后世书画批评的影响及对当今文艺批评的启示。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品第”批评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国内对“品第”批评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探讨魏晋六朝“品第”批评方式的形成。主要从大文化环境出发,即历史进化、正统思想、社会思潮、时代风气、文学观念来分析“品第”批评方式的产生,具体从魏晋文学的自觉和时代的孕育两方面来阐述人物品藻之风的兴起和玄学的风尚使“品第”批评得以育化和产生,得出“品第”观念的深入人心是由这一时期的历史状况所决定的。第三部分探讨魏晋六朝“品第”批评的演变。魏晋时期文艺发展极度繁荣,由人才评价的政治制度演化为时代审美风尚的“品第”法,不仅涉及文学领域,艺术领域的书画作品也是品评的主要内容,由此形成了文学和书画领域的“品第”批评法。钟嵘针对当时文坛上“曾无品第”、“不显优劣”的批评现象,提出划分品第、风力与丹采相兼、评语简短凝练等批评标准,又结合溯流别、品高下、比较法等具体批评方法充实其批评理想。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的“六法论”成为《书品》、《书断》、《续画品》等书画批评的滥觞,“六法论”成为魏晋六朝书画独特的批评方式同时也奠定了中国传统绘画批评的理论方向与批评精神。第四部分探讨魏晋六朝“品第”批评的历史影响及现代启示。唐宋时期《画断》、《历代名画记》、《益州名画录》、《书后品》、《曲品》等都沿用魏晋六朝“品第”批评模式,确立神、妙、能、逸和神、妙、能、具的四品论,它们之间前后承接、互相影响,并对后世的文艺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时至今日,在艺术批评及思想理论界对品第批评缺少深入思考和研究,对品第批评在中国文艺批评史中应有的地位缺乏认识。第五部分为结语。因此,我们当下的文学批评应该对钟嵘创立的“品第”批评方法进行认真的挖掘和总结,并将其早日整合到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中去,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吸取新的思想成分以更新和发展传统自身,重建当代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6.2;J20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池瑜;;神妙能逸:中国书画批评的价值品第[J];荣宝斋;2013年06期
2 张克锋;;论魏晋南北朝文艺“品第”批评法的产生和演变[J];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03期
3 李庆云;;古代艺术批评中的品第与定格初探[J];社会科学家;2009年07期
4 农建南;;中国传统艺术批评“品”范畴探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吴长艳;;论魏晋人物品评对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影响[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邓红梅;;论“格调”[J];文学遗产;2009年01期
7 方志红;;从人物品藻到中国文艺品评批评[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郑珊珊;;浅谈钟嵘《诗品》中诗人的品第问题[J];东南传播;2006年09期
9 邓心强;;论人物品评与魏晋六朝文学批评[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黄念然;20世纪钟嵘《诗品》研究述评[J];中州学刊;200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邓心强;魏晋南北朝批评主体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刘硕伟;诗品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张克锋;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画论的会通[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潘慧琼;南朝文学批评意识的两个维度[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晓辉;六朝画论批评方式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方坚伟;六朝文学批评“品第”观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
27226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22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