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重审“新时期文学”起源和“十七年文学”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07-05 04:52
【摘要】:以1976年“四五运动”为发端,中国当代文学开始步入“新时期”。从1976年“四五运动”至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召开,这既是“新时期文学”的起源阶段,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过渡时期。这一文学阶段不仅具有承前启后的文学史意义,而且充满了丰富性与复杂性。因此,在关于“新时期文学”的研究中长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新时期文学”在起源之时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文学”传统;另一种则认为“新时期文学”在起源阶段首先接续并发展了“十七年文学”传统,或是与“文革文学”有相当的关联性。前者强调起源的“断裂”意义,后者则关注起源的“承续”价值,这两种观点体现了学术界对“新时期文学”起源问题的认识分歧。针对现有的认识分歧,论文从重审“新时期文学”起源和“十七年文学”的关系的角度出发,采用文学的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深入“新时期文学”起源的历史语境,以“拨乱反正”作为切入点,考察这一阶段政治形势、文艺政策、文学思潮和文学批评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发现在外部环境方面,“新时期文学”起源与“十七年文学”之间的关联。其次,从代表性文学现象入手,着重关注《重放的鲜花》的出版和1960年代初周恩来、陈毅关于文艺讲话的重刊,以此来分析这一阶段文学的承续性。再次,从文学的内部研究出发,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此时期文学和“十七年文学”的联系:现实主义的恢复、题材的开拓和新人的塑造。通过以上论述,证明“新时期文学”起源主要以拨乱反正为主,无论是文学理论话语,还是作家的创作实践,基本都延续了“十七年文学”的模式与特质。论文一方面要证明“新时期文学”在起源阶段一直走在“十七年文学”的“正”路上,另一方面则要通过“重审”,克服对这一时期文学和“十七年文学”的单一化、片面化的理解,重估文学史的意义,并对相关的作家作品作出客观的价值判断。总之,笔者希望通过“重审”,为今后当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少瑜;;新时期文学教学辅导答疑[J];珠江教育论坛;2011年01期

2 程光炜;;怎样研究新时期文学[J];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12期

3 赵路平;;新时期文学的苦难意识及救赎[J];大众文艺;2019年06期

4 曾庆元;;新时期文学的世纪回眸──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改革开放20周年[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5 程光炜;;怎样研究新时期文学[J];当代作家评论;2018年05期

6 黄平;;“新时期文学”起源考释[J];文学评论;2016年01期

7 宋文坛;陈芳芳;;“新人”终结之后——新时期文学中的“青年问题”论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8 张高领;;“1970年代思想与新时期文学的起源”学术研讨会综述[J];上海文化;2017年04期

9 王学森;;“新时期文学”起源及内涵考究[J];文艺争鸣;2017年11期

10 董国珍;;关于新时期文学中女性形象变迁的思考[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8年3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光炜;;评价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几个问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3期(总第197期)[C];2010年

2 张学军;;新时期文学的艺术变革[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8.6)[C];2008年

3 王世德;;与刘晓波对话——如何估价和展望新时期文学[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刘勇;;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总结与超越[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周晓风;;新时期文学的未完成性[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周晓风;;新时期文学的未完成性[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6)[C];2006年

7 杨庆祥;;“主体论”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8 谷鹏飞;;“后新时期文学”:历史语境与文学现代性价值[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9 蒋守谦;;关于“新时期文学”一词的考释——答刘锡诚同志[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3)[C];2005年

10 刘锡诚;;“新时期文学”词语考释[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2)[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云雷;文学批评应对“新时期文学”起到建设性作用[N];文艺报;2018年

2 ;新时期文学的独特书写[N];文艺报;2018年

3 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研究员 祝勇;新时期文学高峰的出现令人憧憬[N];中国民族报;2017年

4 苗莉 整理 张莉;时代旋律的真情伴奏[N];邢台日报;2017年

5 王玉民 整理 张莉;丰收的季节[N];邢台日报;2017年

6 聂茂;新时期文学丰富并发展了世界文学[N];中国艺术报;2017年

7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张志忠;论新时期文学的可成长性[N];光明日报;2014年

8 雷达;新时期文学每一重要时刻能听到他的声音[N];各界导报;2009年

9 曹万生;新时期文学的逻辑起点[N];文艺报;2007年

10 ;“五四”与新时期文学的一点比较[N];文汇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力君;代言与立言:新时期文学启蒙话语的嬗变[D];浙江大学;2004年

2 姜异新;艰难的现代化历程[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李秀金;日常生活和新时期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军宁;生态视野中的新时期文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杨逾涵;新时期文学批评现象回顾与理论反思[D];辽宁大学;2013年

7 许玉庆;远逝的村庄[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曾颂勇;人性腹地的勘探与呈现[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9 罗长青;过渡时期的创作诉求[D];南京大学;2012年

10 赵慧娟;新时期文学思潮对电影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颖怡;文本阅读中句子类型对读者情绪模拟影响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陈晓怡;“新时期文学”初期的多元面貌[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3 石蕊;“新时期文学”的生产与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4 叶杨莉;“新时期文学”的形塑[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5 何雅静;知识拜物与新时期文学中的“高考叙事”(1977-1985)[D];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6 张鹏;从《伊犁河》(1979-1999)看新时期伊犁文学的发展[D];新疆大学;2018年

7 周姿含;新时期文学转折期的“科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8 赵孟

本文编号:27421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421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3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