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中国文学中的“匪”意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9 14:27

  本文关键词:中国文学中的“匪”意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论文以前人对“匪”的各种论述为基础,首次提出“匪”意识的概念,并以“匪”意识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具体表现为主要内容和案例。通过对“匪”意识的审美内涵、形成原因、流变历史以及社会影响,对“匪”意识进行系统归纳和分析,发掘出文学现象背后的审美趣味、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全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绪论初步分析“匪类”“匪性”等现象,引出了“匪”意识的提法,并对“匪”意识概念、研究现状、研究前景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做总结陈述,为之后的深入研究做铺垫。二、“匪”意识的审美内涵及原型性文学主题:这一部分的重中之重是厘清文章提出的“匪”意识的审美内涵,而对于“匪”字的文字学意义探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了解“匪”字及相关词语的含义,才能规范后文所用到词语的审美内涵所指,避免杂糅混乱。精确界定出“匪”意识的审美内涵所在,再探求匪类人群在历史上的活动轨迹,并与已有丰硕研究成果的“侠”意识等作比较,提升了“匪”意识的社会历史地位,并与后文的原型性文学主题遥相呼应,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三、“匪”意识的流变:“匪”意识表现在中国文化的很多方面,用文学概念代替文化概念,缩小了研究的范围,进一步确定了论文的文学性研究方向,为避免对整个文学史做综述,走向泛泛而谈,在这一章以各个时期“匪”意识表现的具体特征为纲,力求对特征概括精简,分析到位。四、“匪”意识的形成:在做好历史综述的基础上,对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究。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从社会原因、心理原因、文化原因三个方面,提炼出“匪”意识形成的具体原因。五、“匪”意识现象的意义分析。对“匪”、“匪”意识的由来、流变、表现等方面的初步研究完成后,进一步论证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十分必要。力图认识“匪”意识在中国一直存在的根源所在,剖析深层影响。“匪”意识的提法虽是第一次提出,但其相关论述已有丰硕成果,因此本文力图在做好文学史文献系统综述的基础上,抽离出各时期具体的典型特征。并进一步在“匪”意识对国人的深入影响方面深入探讨,力求有所建树。
【关键词】:“匪”意识 审美内涵 原型性主题
【学位授予单位】:济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绪论10-14
  • 第一章“匪”意识的审美内涵14-28
  • 1.1“匪”字溯源16-18
  • 1.2“匪”与相关审美范畴的比较18-26
  • 1.2.1“匪”与“侠”19-23
  • 1.2.2“匪”与“匪人”23-24
  • 1.2.3“匪”与“草莽”24-25
  • 1.2.4“匪”与“盗贼”25
  • 1.2.5“匪”与“好汉”25-26
  • 1.3“匪”意识审美内涵界定26-28
  • 第二章“匪”意识的流变及原型性文学主题28-55
  • 2.1“匪”意识发展脉络28-47
  • 2.1.1 从游侠本体到文本叙述29-33
  • 2.1.2 从富有人情到重视说教33-37
  • 2.1.3 从启蒙救亡到英雄的养成37-43
  • 2.1.4 从重复叙述到自由书写43-47
  • 2.2“匪”类原型性文学主题47-55
  • 2.2.1 原型性主题界定47-48
  • 2.2.2 原型性“匪”类主题48-55
  • 第三章“匪”意识的形成原因55-67
  • 3.1 社会原因55-58
  • 3.1.1 土地资源不均55-57
  • 3.1.2 战火纷争不断57-58
  • 3.2 心理原因58-63
  • 3.2.1 盲目原始的反抗58-60
  • 3.2.2 低级层次的享乐60
  • 3.2.3 发迹变泰的渴望60-62
  • 3.2.4 寻找出路的浮躁62-63
  • 3.3 文化原因63-67
  • 3.3.1 弱化人格的宗法制度63-64
  • 3.3.2 利己主义的尊卑观念64-67
  • 第四章“匪”意识绵延不绝的根源与启示67-76
  • 4.1 绵延不绝的根源67-73
  • 4.1.1 对立分化的价值判断67-69
  • 4.1.2 突破桎梏的进取冲动69-71
  • 4.1.3 根深蒂固的教化需求71-72
  • 4.1.4 程式化的娱乐需要72-73
  • 4.2“匪”意识的当代启示73-76
  • 结语76-78
  • 参考文献78-81
  • 致谢81-83
  • 附录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震;意识研究中的困惑与出路[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李西林;霍涌泉;;当前意识研究的自然科学取向及其意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朱英;晚清商人尚武思想的萌发及其影响——晚清商人思想意识研究之二[J];史学月刊;1993年03期

4 高湘萍;论意识研究的发展与滞后──关于心理学研究的回顾和探讨[J];社会科学;1997年03期

5 费多益;由能知而自知——意识研究的若干问题[J];哲学动态;2005年05期

6 王保彦;;主体意识研究的几个维度[J];社会科学家;2006年01期

7 蔡海根;姜智荣;;法治进程中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研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8 霍涌泉;;意识研究的百年演进及理论反思[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孙志凤;;“看见光线”法与“看见光源”法——无意识研究的两类方法[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年02期

10 李恒威;徐怡;;论威廉·詹姆斯的意识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洁;政务微博视角下的公民参与意识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2 张璐微;农业现代化视角下的农民现代意识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3 刘昀;中国文学中的“匪”意识研究[D];济南大学;2016年

4 李聪慧;公民规则意识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5 李檬;培育新型农民视角下的农民公民意识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6 伍代小;培养中学生责任意识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7 赵学会;大学生公民参与意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郑泽林;意识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9 李伟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忧患意识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

10 钱昊;“两课”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文学中的“匪”意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47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47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4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