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跨文本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9 20:05
本文关键词:《水浒传》的跨文本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替天行道精神是全书的核心思想,小说对此进行了精彩的展示,而1998年央视版电视剧和2011年新版电视剧在改编中却出现了偏差。第一章首先对不同文本精神内涵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替天行道是小说中蕴含的深刻精神内涵,它与侠义精神一脉相承又存在矛盾,正是替天行道包含的矛盾使得水浒故事更加具有张力,进而显示出小说精神内涵的丰富性。电视剧因为深受大众消费文化的影响而误入只重言情和武打的歧途,弱化了替天行道的精神。不同的精神内涵是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及其命运结局表现出来的。第二章选取《水浒传》中宋江、鲁智深、潘金莲等三个创作者着力甚多且在文本变迁中改变程度巨大的角色进行探讨,发现《水浒传》中作者苦心塑造的宋江这个矛盾形象,被1998年版电视剧塑造得几乎一无是处,一位受争议的人物顿时成了彻底被厌恶的对象。2011年新版电视剧恰恰与其相反,它几乎避开了宋江所有的缺点,把他塑造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英雄人物形象。鲁智深作为受读者广泛喜爱的人物,被创作者改编得离“英雄”这个称号越来越远,他在电视剧中的琐碎甚至让观众心生反感。潘金莲不在英雄之列,却一直吸引着大家的眼球,她以淫荡出名,却在电视剧中被改编成了值得同情的清纯形象。研究发现,电视剧创作者单凭臆想和取悦观众为标准进行改编不能表现《水浒传》中蕴含的替天行道精神,对《水浒传》中人物形象的颠覆性塑造,导致了偏离甚至背离主题的现象。不同的人物形象塑造和精神内涵传达是通过叙事来实现的。第三章从叙事的顺序、情节、节奏、态度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发现在叙事策略上,不同文本各有千秋。每个文本都会带有深刻的时代印迹,文本创作者的态度直接映射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化环境与观众的审美偏好,叙事态度决定了叙事者对叙事顺序、情节和节奏的选取。小说中作者为了塑造行侠仗义的英雄形象,以及传达替天行道的精神所选用的叙事顺序、情节和节奏与电视剧中所选取的是有差别的。电视剧运用蒙太奇等手法能比较灵活地用画面来转换文字,其叙事的趋势是去血腥化和重感情化。电视剧制作者和演员对角色现代化的解读,未免使本应快意恩仇的英雄好汉陷入两难境地,使文本缺乏内部逻辑,从而没有了说服力和可信性。文本精神内涵的传达需要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来体现,而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通过叙事来实现的,叙事又离不开修辞手法的运用。第四章对《水浒传》三个文本的修辞手法进行探讨,发现《水浒传》不同文本修辞的方式和风格等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每个文本都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迹,显示着各自特有的语言风格。《水浒传》小说通过象征和隐喻等手法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鲜活,从而把文本的思想内涵也更深刻地表达出来。修辞在影视剧中同样能发挥作用,如果影视剧能恰当地把文字修辞转化为视听语言,那么影视叙事的优势将更加凸显。然而,《水浒传》电视剧的创作者单纯为了吸引观众眼球,增加收视率,一味追求炫酷的效果,不讲求修辞对文本叙事的贡献率,没能精确刻画人物形象,最后只剩漂亮的形式而失去了精神内涵。
【关键词】:水浒传》 跨文本 替天行道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905;I207.41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绪论10-19
- 一、研究对象10-12
-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12-13
- 三、研究现状13-17
- 四、研究方法17-19
- 第一章 《水浒传》不同文本的精神内涵差异19-32
- 第一节 替天行道:《水浒传》小说深刻的精神内涵19-27
- 一、侠的渊源20-22
- 二、《水浒传》侠文化的影响22-23
- 三、《水浒传》中侠义精神与替天行道的辩证关系23-26
- 四、《水浒传》中的替天行道26-27
- 第二节 大众消费文化:《水浒传》电视剧精神内涵缺乏的根源27-32
- 一、《水浒传》电视剧谋篇布局的失衡28-30
- 二、《水浒传》电视剧对感情戏的大肆渲染30
- 三、《水浒传》电视剧对武打戏的过度关注30-32
- 第二章 《水浒传》不同文本的人物形象变迁32-63
- 第一节 宋江:由忠义无情到忠义多情32-46
- 一、英雄的回归34-42
- (一)人物出场:隆重气派的回归34-38
- (二)人物性格:智谋忠义的回归38-40
- (三)人物气度:狂放不羁的回归40-42
- 二、英雄的解放42-46
- (一)心理的解放:从不近女色到怜香惜玉42-43
- (二)肉体的解放:从敷衍到享受43-44
- (三)灵魂的解放:从怒杀到误杀44-46
- 第二节 鲁智深:由豪侠仗义到失去风骨46-54
- 一、性格:从不拘小节到注重细节49-50
- 二、对坏人:从嫉恶如仇到Up嗦说教50-52
- 三、对女人:从无动于衷到温情脉脉52
- 四、结局:从功成身退到虎头蛇尾52-54
- 第三节 潘金莲:由淫荡变清纯54-63
- 一、大逆转:潘金莲变成良家妇女56-58
- 二、拼感情:武松变得不再是冷血汉58-59
- 三、不合理:武松杀嫂变得缺乏依据59-63
- 第三章 《水浒传》不同文本的不同叙事策略63-94
- 第一节 叙事顺序63-72
- 一、预叙63-67
- (一)神异预叙:梦的应验64-66
- (二)命相预叙:偈语应验66-67
- 二、插叙67-70
- (一)横云断山法68-69
- (二)文中自注法69-70
- 三、补叙70-72
- (一)共时性:对文本内部逻辑性补充70-71
- (二)历时性:对文本外部观众接受与文化延伸71-72
- 第二节 叙事情节72-80
- 一、血腥程度逐渐减轻72-76
- (一)被杀者总人数减少73-74
- (二)杀人者残忍程度降低74-76
- 二、感情成分日益加重76-80
- (一)夫妻感情更加浪漫77-78
- (二)非夫妻感情更加暧昧78-80
- 第三节 叙事节奏80-88
- 一、由环环相扣到断断续续80-84
- 二、打斗慢节奏各有千秋84-86
- 三、调节节奏各有所长86-88
- 第四节 叙事态度88-94
- 一、对女性地位的重视程度不同88-90
- 二、对孽缘恶果的批判程度不同90-92
- 三、对作品中人物的态度不同92-94
- 第四章 《水浒传》不同文本的修辞手法94-118
- 第一节 象征94-102
- 一、杏黄大旗——越来越完善的梁山精神传达94-100
- 二、潘金莲的竹竿——越来越精准的越轨标尺100-102
- 第二节 隐喻102-107
- 一、宋江之死——时代悲剧102-104
- 二、红和黄——骚动的心104-107
- 第三节 图像107-118
- 一、特写——放大的精彩108-112
- 二、空镜头——沉静的呼喊112-118
- 结语118-120
- 参考文献120-125
- 附录一 关于《水浒传》及其续书的各种重要版本书目抄125-129
- 附录二 根据《水浒传》改编的影视文本129-132
- 附录三 《水浒传》两版电视剧的集名132-136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136-137
- 致谢137-138
本文关键词:《水浒传》的跨文本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52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5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