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邹浩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谏官,主要活跃在哲宗、徽宗时期的历史舞台。邹浩生于仕宦之家,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在北宋诗文革新成果的耳濡目染下成长。邹浩的诗文别集《道乡集》一直流传至今,《道乡集》也是其唯一流传后世的作品集。邹浩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学造诣与研究价值,而学术界目前的研究中对邹浩的作品关注甚少,现有研究基本集中在邹浩的诗歌或生平,更无一篇学术论文讨论邹浩所作的文章。本文以邹浩及其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其诗文创作研究,从新的个体视角来观察北宋诗文革新,发现邹浩作品可以体现北宋诗文革新的基本主张与实践。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论三个部分共五章组成:绪论部分介绍邹浩的基本情况及《道乡集》的版本,阐明了其现存最古最善本是成化本(《宋集珍本丛刊》本)。第二章论述邹浩的生平和交游,并为研究邹浩的诗文提供背景材料。研究发现,邹浩广泛交游士大夫和僧道,有着以道为本、作品应清壮雅正的文学观和重视修身、忠君报国的人生观,且带有些许佛道色彩。第三章论述邹浩的诗歌。本章按诗歌内容,艺术特色,与白居易、刘禹锡诗风的比较,形式技巧等四个方面展开,得出邹浩诗歌“清雅豪健”的风格特点与用典繁多、章法谨严的艺术特征。研究还发现,其诗歌无论在锻字炼句还是在连句谋篇中,都有着独特的形式技巧,具体表现为转品、复叠、譬喻、示现。第四章根据学术界普遍的文体分类方法,按内容题材划分,将邹浩文章分为以下九类:公牍文、书启文、杂记文、赠序文、序跋文、论说文、碑志文、哀祭文、传状文。然后根据每一类文体阐释其不同特征与文学成就,发现其文章题材丰富,文风温厚深醇。第五章通过对邹浩诗文的历代评价以及邹浩诗文入选本情况的研究,发现其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接受程度不同,宋代开始兴起而元明较为沉寂,至清代又达到高峰,录入选本数量最多。并从邹浩的创作考察了北宋诗文革新的成果,最后总论邹浩作品的文坛地位。研究发现,邹浩文学作品中不乏具有文学色彩的诗文,在当今文学史上的地位应当被适当抬高。同时,邹浩作品的不足之处,在于诗歌中部分佛道名词晦涩难懂,并且有时过于追求平易,或者诗歌议论过多而文采不足。邹浩的诗文称得上是北宋诗文革新的产物,可以由邹浩的文学作品观察到北宋诗文革新的一些主流创作倾向,提供了另一种考察北宋诗文革新的角度。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综合运用比较、接受的文学视角,并分析邹浩本人的文学观,进而考察其作品,推断出其文学史地位应被适当抬高。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波;;明末学风与士风管窥——以曹学Oz《石仓宋诗选》为中心[J];北方论丛;2013年03期
2 张天星;;从《天台集》所收送别诗看天台山文化在唐宋时期的传播[J];台州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李四龙;;论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类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魏祖钦;;论杜甫七言古诗的章法结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李洪霞;;邹浩的人才观及其启示[J];职业时空;2010年01期
6 邓莹辉;;“有德然后有言”辨——论宋代理学家对文道关系的认识[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刘真伦;从明道到载道——论唐宋文道关系理论的变迁[J];文学遗产;2005年05期
8 张再林;唐宋文人对佛道思想的“实用心态”及其对词的影响[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黄权才;邹浩羁管广西昭州诗论[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张福勋;邹浩及其诗论[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聪;邹浩年谱[D];广西民族大学;2017年
2 钱蕾;北宋记体文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3 程萌;“刘白”贬谪诗之比较[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谷学颖;邹浩诗歌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5 朱蘅;邹浩诗校注[D];广西大学;2011年
6 赵丹;叶梦得诗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洪霞;邹浩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
27807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80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