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咏柳诗文化意蕴嬗变
发布时间:2017-03-31 02:13
本文关键词:汉唐咏柳诗文化意蕴嬗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汉唐时期是咏物诗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以“咏柳”最具代表意义。本文首先追溯了汉唐诗柳意象的渊源。接着通过对《全唐诗》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涉及杨柳意象的诗的统计以及诗歌内容的探析,梳理了诗歌柳意象由汉至唐文化意蕴的发展历程,以此为基础分析得出汉唐诗柳意象的审美心理嬗变过程。最后稍稍涉及诗歌柳意象与文献记载中的杨柳的关系以及汉唐诗歌中杨柳意象的总体审美倾向。第一章探究汉唐诗柳意象的渊源。汉唐“柳”意象源于《诗经》,继承其景物描写和依依惜别情感。《楚辞》“芳草赠与”寄托相思传统影响了后世诗歌折柳赠别和折柳寄托思念的创作模式。第二章,经过对汉、唐以及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咏柳诗作和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咏柳作品的统计和分析得出:汉唐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咏柳诗作数量不断增加,柳意象逐渐定型成为固定诗歌母题,文化内涵也逐渐扩展和生发开来。第三章,由数据统计得出以及内容分析得出,汉唐咏柳诗作中柳意象的审美心理也经历了一系列嬗变过程:一、由应景到惜别的转变。《诗经》柳意象开启了对杨柳的应景描写,以柳表离别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心象与物象是相对分离的。经过两汉魏晋诗歌的柳意象由应景到惜别的重要转折,到南北朝至唐代,柳意象的惜别内涵经诗人们的广泛流传得以明确并固定下来,并形成专门的送别诗题材,实现了心象与物象的融合。二、由悼亡到悲悯的转变。作为先秦以来民俗中的墓地植物,杨柳意象由晋代开始用于悼亡诗。南北朝悼亡诗中的柳意象沉痛情感逐渐淡化,转为个体对先贤的怀念。唐诗柳意象基本摆脱了悼亡色彩,更多表现清明节的特定节日活动,和节日里离别亲友的不舍情感,甚至上升为唐人悲天悯人大情怀。三、由男性角色到拟女性角色的转变。由汉至唐,柳的人格地位总体呈降低趋势,性别角色由男性转变到女性。四、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由两汉杨柳意象与离别意蕴没有直接关系,到两晋南北朝柳意象离别意蕴得以发散,到唐代诗歌离别情感为主基础上情韵义的丰富与多样。此外,文献记载中的杨柳与诗歌柳意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前者体现特定的杨柳民俗文化,后者的素材来源于社会生活;后者较前者时间上来说是滞后的,往往会进行不同程度的继承、创新和变异。从审美倾向看,汉唐诗歌柳意象偏阴柔,缺乏阳刚气息。
【关键词】:汉唐 咏柳 文化意蕴 嬗变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8
- 一、概念的界定10-11
- 二、研究现状11-17
- (一)专著11-12
- (二)博、硕论文12-13
- (三)期刊论文13-17
- 三、立题依据与研究价值17-18
- 第一章 汉唐“咏柳诗”的文化意象渊源——《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18-24
- 一、渊源之一:《诗经》中“柳”意象18-20
- (一)四首诗中杨柳物象分析18-19
- (二)《诗经》柳意象对后世诗歌柳意象的影响19
- (三)杨柳植物意象在先秦时期的地位19-20
- 二、渊源之二:《楚辞》、《古诗十九首》20-22
- (一)《楚辞》、《古诗十九首》芳草寄远传统是“折柳赠别”的源头20-21
- (二)《古诗十九首》中的“柳”意象——“别离”母题的产生21-22
- 三、渊源之三:先秦柳文化的民俗传说22-24
- 第二章 汉唐咏柳诗的文化意象的内涵与嬗变24-38
- 一、两汉咏柳诗的“离别”文化意象24-26
- (一)离别内涵阐述24
- (二)三首诗的题材及“离别”主题内容分析24-25
- (三)两汉咏柳诗的“离别”文化意象折射出文人的主观情意及艺术表现手法特点25
- (四)汉代咏柳诗与民俗、文献记载的关系25-26
- 二、魏晋南北朝咏柳诗的文化意象拓展26-31
- (一)应景拓展为一年四季27-28
- (二)借“柳”类比美人28
- (三)借“柳”表现思乡28-29
- (四)借“柳”表现相思与闺怨29
- (五)借“柳”表现时光易逝29-30
- (六)借“柳”表现送别30
- (七)借柳歌功颂德的应制诗30-31
- 三、唐代咏柳诗文化意象的拓展31-38
- (一)“伤亡悼古”的象征32-33
- (二)“欺狂”人品的象征33
- (三)青楼女子的象征33-34
- (四)苦闷忧愤情绪象征34
- (五)以李商隐为例的个案分析34-38
- 第三章 汉唐咏柳诗的审美心理嬗变38-50
- 一、由应景到惜别的转变38-42
- (一)《诗经》——柳意象应景描写之源头38
- (二)两汉魏晋——由应景到惜别的转折期38-40
- (三)南北朝至唐代——柳意象惜别内涵的明确化时期40-42
- 二、由悼亡到悲悯的转变42-44
- 三、由男性角色到拟女性角色的转变44-45
- 四、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45-50
- 结语50-56
- 致谢56-58
- 参考文献58-62
- 附录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知章;;《咏柳》[J];环境教育;2010年03期
2 赵月支;;咏柳泉居士[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3 贺知章 ,张肖虎;咏柳[J];中国音乐;1988年04期
4 贺知章;咏柳[J];小作家选刊(小学生版);2005年04期
5 贺知章;;咏柳[J];家庭教育;2006年03期
6 张宾普;姚明;;咏柳[J];歌曲;2006年10期
7 向s
本文编号:2786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8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