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马原小说“去实化”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1 20:08

  本文关键词:马原小说“去实化”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拟实化”特征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显性标识,对真实与虚构的讨论具有相当程度的重要意义。作为力推虚构理论的马原,他的小说创作从表象到本质都与现实主义文学的“拟实化”特征相背离,展示出别样的“去实化”特征,本文围绕该特征,拟从多个角度分析马原如何多方位进行其小说的去实化实验。第一章从叙事交流层面切入,围绕自我去实的叙述者和叙事交流关系展开对马原小说去实化特征的研究,着重考查马原小说中不同类型的叙述者杂糅于一体而产生的不可靠叙述,并借此达到消解真实性的效果。另外从不可能实现的叙述者和被叙述人物在故事内外的跨越交流,作者与读者假想的虚拟对话两方面来研究马原小说对文本真实性的解构。第二章从人物层面切入,首先理清人物群聚关系的模式,将马原小说中的人物分成四种类型,根据人物主次地位,区分各类型人物与核心人物“我”的亲疏关系,辨明马原在小说创作中依据现实背离现实的人物塑造方法,以及他在特殊时代对典型人物和符号人物理论运用上的拓展,讨论马原小说人物设计上的去实化特征。第三章与第四章关系甚为密切,前者从故事情节层面切入,后者从时间层面切入,共同揭示出马原对固有故事情节理论和时间理论的困惑与反思,重点研究马原如何在完整的故事情节链条中肆意破坏,如何在不同时间概念和时序的巧妙结合下消解现实主义文本以情节和时间奠定文本真实基础的坚实结构,成就小说特殊的去实效果。结语部分从马原小说去实化的特点延展,讨论这种特殊现象在当代和跨时代背景中的意义与局限。
【关键词】:马原 去实化 叙事交流 人物 情节 时间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绪论10-20
  • 第一节 课题的来源10-11
  • 第二节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11-14
  • 第三节 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14
  • 第四节 马原小说去实化特征的界定14-20
  • 第一章 马原小说叙事交流情境设计去实化特征研究20-34
  • 第一节 疑窦丛生的叙述者现象21-27
  • 一、自我暴露的高调叙述21-25
  • 二、独特的N+1 程式人物叙述者25-27
  • 第二节 预设理想状态下的对话27-34
  • 一、叙事交流载体丰富化28-30
  • 二、叙事交流主体模糊化30-32
  • 三、叙事交流秩序“可逆化”32-34
  • 第二章 马原小说人物设计去实化特征研究34-46
  • 第一节 去实取虚的人物群聚模式35-39
  • 一、解构“真我”的人物建构依据35-36
  • 二、似真悖反的人物群聚类型36-39
  • 第二节 典型与抽象间的过渡人物39-46
  • 一、甘于陪衬叙述的个性人物40-42
  • 二、弱化人物形象的符号化倾向42-46
  • 第三章 马原小说故事情节设计去实化特征研究46-58
  • 第一节“偶尔逻辑局部逻辑大势不逻辑”47-51
  • 一、对传统情节观的反思47-48
  • 二、唯独不能舍弃的结尾48-51
  • 第二节 颠覆情节的有效策略51-58
  • 一、线型情节的混乱化调整51-54
  • 二、非线型情节的智能化处理54-58
  • 第四章 马原小说时间设计去实化特征研究58-70
  • 第一节 叙述对故事时间的大肆破坏58-64
  • 一、刻意切断时间的延续59-62
  • 二、迷惑:时间不存在62-64
  • 第二节 叙事时序的大规模变形64-70
  • 一、搅乱时间的流线式形态65-67
  • 二、营造时间的空间化形态67-70
  • 结语 马原小说叙事去实化实验的意义与局限70-81
  • 第一节 马原小说叙事去实化实验的意义70-75
  • 一、直面虚构旨趣的旗帜70-71
  • 二、不畏缩的先锋精神71-73
  • 三、“他者”劣势下的迫切学习73-75
  • 第二节 马原小说叙事去实化实验的局限75-81
  • 一、“失实”状态导致虚无境地的焦虑75-77
  • 二、空洞的语言游戏,难以引起共鸣的缺憾77-78
  • 三、过度“拿来”的“失语”忧患78-81
  • 致谢81-82
  • 参考文献82-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晓青;知青的喜剧——读马原的《上下都很平坦》[J];新闻出版交流;2002年04期

2 孙福轩;马原的精神长旅[J];当代文坛;2002年04期

3 张联;解析小说大厦:从楼顶到地基——读马原《虚构之刀》[J];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06期

4 聂茂;;模拟情境与表达剩余的传播之域——马原小说的意义之境[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魏邦良;;马原的“错误”——细读马原《细读精典》[J];名作欣赏;2008年07期

6 王蕊;;无奈的逃遁——“马原现象”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7 梁远帆;;这边风景独好——简析马原小说[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8 黄传波;;再谈马原的故事编织[J];写作;2010年15期

9 张红翠;;解析“西藏”在马原叙事中的语义内涵及其功能[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10期

10 沈晶晶;;人、鬼、神的无界限——评马原《牛鬼蛇神》民间元素的叙述功能[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屈海燕;;马原与毛姆的叙事艺术比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1)[C];2007年

2 罗杨;;一语迷醉千智客 无口话破九天机——从马原的“叙述圈套”看曹雪芹的“假语村言”[A];红楼纵横谈——2012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第二十二分会场暨贵州省《红楼梦》研究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向成国;;文学的当下困境[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东西;唐明星;;小说的魔力[A];东方丛刊(2004年第4辑 总第五十辑)[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于里;马原“老”矣?[N];文学报;2012年

2 南方周末记者 夏榆;马原:面对生死,回到小说[N];南方周末;2012年

3 本报记者 张滢莹;马原:试图成为“哲学家”[N];文学报;2012年

4 采访人 夜雨 商报记者;马原:每个人最好都生一次大病,这会使人成为哲学家[N];中国图书商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刘霄;马原:《纠缠》讲述当下的财产故事[N];中华读书报;2013年

6 颜光明;逃离城市的马原[N];文学报;2013年

7 刘凤阳;马原在哪里[N];深圳商报;2001年

8 孙宜学;马原:余生还将是小说家[N];文艺报;2000年

9 张联;马原的利刃[N];中国文化报;2002年

10 殷罗毕;马原——第二口气卡在中间[N];文艺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丹;马原小说“去实化”特征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张俊芳;马原小说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肖比;马原小说的叙事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4 林敏;马原戏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5 谷艳彩;马原小说的叙事策略及其意味[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高志强;对马原小说结尾的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帆;论马原的藏地小说[D];内蒙古大学;2013年

8 许元振;论马原小说的美学意义[D];河北大学;2007年

9 曹武飞;马原小说的叙事漩涡[D];汕头大学;2008年

10 杨艳伶;藏地的尘埃与诱惑[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马原小说“去实化”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00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00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1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