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变动的文学关系下之“新锐文学期刊”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2 06:18

  本文关键词:变动的文学关系下之“新锐文学期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青春表现形式。在变动的文学关系下,文学期刊呈现出迥异于传统文学期刊的态势,文学与文化产业日益密切,文学期刊的创立与运作已有所不同。笔者基于对80后作家办刊现象的关注和以杂志书的研究现状为参照,提出了“新锐文学期刊”这一说法,“新锐文学期刊”就是指在新的文学关系与文化语境中由新一代的文学青年及其创作团队所主编、创办的不同于传统文学期刊(如《收获》《人民文学》《当代》等)的文学期刊。其新锐之处主要表现在新的文学态度、新的作者面孔、新的传播方式、新的读者群体,以及更为多元的文化趣味等诸多方面。本文将文学期刊研究与作家代际更替相结合,重点研究80后作家与其主编的文学期刊,当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进往往以文学期刊为话语平台,要厘清80后作家的文学流变,就无法绕过其主编的文学期刊。期刊作为文学传播的渠道之一,为文学市场注入活力,关注新锐文学期刊的新锐属性、新媒体以及传播方式,为期刊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当代文学传播的媒介格局越来越复杂,互联网、影视、微博、手机、微信等新媒体的崛起令人应接不暇,不断冲击并重塑着文学生产的格局。新锐文学期刊凭借自身的影响力积极开拓文学消费市场,同时也冲击了传统文学格局,使文学研究领域不断向文化产业方向拓展。本文第一章,新锐文学期刊的界定、发展及其兴起的文学环境。目前学界对“新锐文学期刊”并没有明确的阐释,笔者基于对80后作家办刊现象的关注和以传统文学期刊的研究现状为参照,提出了“新锐文学期刊”这一说法。自2004年郭敬明创办《岛》引领了80后作家创办期刊的潮流,本章梳理了十年来市场上发行的数种新锐文学期刊,展示了新锐文学期刊的发展历程,同时,还对新锐文学期刊产生的文学环境进行分析,以探讨新锐文学期刊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第二章,新锐文学期刊的新锐性。将新锐文学期刊与传统文学期刊进行共时与历时的对比,重点以笛安主编的文学刊物《文艺风赏》为例,看新锐文学期刊的新锐性。第三章,新锐文学期刊扎根的土壤——文学阅读方式的新变。将新锐文学期刊与传统文学阅读方式比较,传统文学期刊的单一关系式阅读与被动式阅读逐渐让渡于新媒体式阅读。重点以韩寒主编的《ONE·一个》为个案,分析新媒体视阈下的文学期刊阅读。第四章,文化趣味引导新锐文学期刊的办刊定位。以《北京文学》《当代》为例,看传统文学期刊的办刊取向。以张悦然主编的杂志书《鲤》为视点,探讨新锐文学期刊所流露出的自我封闭、亚文化蔓延以及性别意识凸显的文化趣味。谈笑静主编的杂志书《我们》,展现了截然不同的文化趣味:“关注有态度的人物,有质感的生活,有温度的梦想”。第五章,新锐文学期刊的价值与面临的问题。分析新锐文学期刊现存的价值与未来发展困境,以展望它的未来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锐文学期刊 新锐性 阅读方式 文化趣味 文学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绪论9-21
  • 1 选题背景:变动的文学关系9
  • 2 选题意义9-10
  • 3 国内研究现状10-17
  • 3.1 从80后文学研究中看青春文学期刊产生的时代语境10-12
  • 3.2 个案解读与文化现象评析:聚焦郭敬明的《最小说》12-13
  • 3.3 新锐期刊:以《新周刊》为观察视点13-15
  • 3.4 从杂志书的集中出现看新的文学场域之应运而生15-17
  • 3.5 结语17
  • 4 国外研究现状17-18
  • 5 研究主要内容18-19
  • 6 论文创新之处19-21
  • 1 新锐文学期刊的界定、发展及其兴起的文学环境21-31
  • 1.1 新锐文学期刊的界定21-22
  • 1.1.1 新锐文学期刊的定义21
  • 1.1.2 新锐文学期刊的存在形态21-22
  • 1.2 新锐文学期刊的发展历程22-27
  • 1.3 新锐文学期刊兴起的文学环境27-31
  • 1.3.1 变动的文学关系:传统文学期刊的式微27-28
  • 1.3.2 新媒体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一代:“浅阅读”方式盛行28-29
  • 1.3.3 青年作家的理想诉求:在大时代抒写自己的“小时代”29-31
  • 2 新锐文学期刊的新锐性31-41
  • 2.1 与传统文学期刊的比较31-34
  • 2.1.1 历时的比较:以“百花时代”《人民文学》为例31-33
  • 2.1.2 共时的比较:以2013年度《钟山》为例33-34
  • 2.2 以《文艺风赏》为例看新锐文学期刊的新锐性34-41
  • 2.2.1 做新青年的文学标杆:与传统文学期刊的差异35-36
  • 2.2.2 新人、新读者、新的传播方式36-38
  • 2.2.3 更为多元的文学审美取向38-41
  • 3 新锐文学期刊扎根的土壤——文学阅读方式的新变41-53
  • 3.1 与传统的文学阅读比较41-43
  • 3.1.1 单一关系式阅读:传统文学期刊作家的神秘化41-42
  • 3.1.2 被动式阅读:传统文学期刊的传播方式42-43
  • 3.2 新媒体视阈下的文学期刊阅读:以韩寒主编的《ONE·一个》为个案43-49
  • 3.2.1 作为体验式阅读的传播媒介:APP阅读与《ONE·一个》的新锐之处44-46
  • 3.2.2 文学阅读向文化消费的延伸:《ONE·一个》的文化衍生品46-47
  • 3.2.3《独唱团》与《ONE·一个》的文化本位差异:“把关人”身份的淡化47-49
  • 3.3 对深度阅读的追求:以《单读》《读库》为例49-53
  • 3.3.1《单读》:用更深沉的阅读方式对抗浮躁的世界49-51
  • 3.3.2《读库》:可以留存下来的文字51-53
  • 4 文化趣味引导新锐文学期刊的办刊定位53-61
  • 4.1 传统文学期刊的办刊取向:以《北京文学》《当代》为例53-54
  • 4.2 新锐文学期刊的文化趣味:以张悦然主编的杂志书《鲤》为视点54-59
  • 4.2.1 主题先行:80后对自我的彰显54-57
  • 4.2.2 小清新与重口味:青年亚文化的选择57-58
  • 4.2.3 成长或者妥协:从形而上的文艺路线到接地气的社会生活58-59
  • 4.3“关注有态度的人物,有质感的生活,有温度的梦想”:以谈笑静主编的杂志书《我们》为例59-61
  • 5 新锐文学期刊的价值与面临的问题61-67
  • 5.1 新锐文学期刊的价值61-63
  • 5.2 新锐文学期刊面临的问题63-67
  • 结语67-69
  • 参考文献69-72
  • 附录72-73
  • 致谢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绍俊;文学期刊的两个旅伴:一个仙女,一个魔鬼[J];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02期

2 宁珍志;;也说纯文学期刊的生存与发展[J];艺术广角;2000年04期

3 陈定家;作为文学阵地的文学期刊[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吴小龙;;纯文学期刊:还能再辉煌吗?[J];博览群书;2001年12期

5 李静宜;当下文学期刊的两种诉求[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6 杨雪芹;文学期刊调整出版视角的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张存学;省级文学期刊的困境与改革[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成凤明;当前我国文学期刊现状分析[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9 欧育新;;我国文学期刊的现状分析[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年03期

10 李春林;;文学期刊研究的新成果[J];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志杰;;构筑文学期刊的比较学研究系统[A];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第7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欧阳明;;文学期刊的读者空间[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0.5)[C];2000年

3 胡妍妍;;文学期刊:差异性建构文学的共同体[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2)[C];2012年

4 郭志杰;;福建文学期刊的海西构想——海峡两岸合作办刊的设想[A];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第7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舫;;文学期刊:面对市场的角色定位[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5)[C];2006年

6 武翩翩;;传统文学期刊如何应对网络的挑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2)[C];2007年

7 杨晓敏;;从文化到产业——我看文学期刊的市场化生存[A];“中国期刊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姜德明;;现代文学期刊拾零(之一)[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9 姜德明;;现代文学期刊拾零(之二)[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10 龚娟玲;;中国作协所属文学期刊推出一批抗战题材作品[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5)[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邓 凯;文学期刊 在风雨中前行[N];光明日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秦雯;文学期刊,“改”出个未来?[N];广西日报;2004年

3 ;中国文学期刊怎么了?[N];河南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李舫;文学期刊:面对市场和读者的选择[N];人民日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王淑玲;陕西文学期刊在困惑中行走[N];陕西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宋文京;文学期刊:大变 小变与不变[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7 王全香;中国文学期刊:困境与出路[N];文学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王山;应对挑战:文学期刊别无选择[N];文艺报;2002年

9 《西南军事文学》杂志社副主编 王曼玲;军事文学期刊也应走向市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10 王曼玲;军事文学期刊如何走向市场[N];中华新闻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明德;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敏杰;转型时期的上海文学期刊[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晓丽;1939-1945年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孙琴;我国最早之文学期刊——《瀛寰琐纪》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王鹏飞;“孤岛”时期文学期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月;新世纪媒介场中的文学生产[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颜敏;在杂语共生的文学现场[D];暨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俊;基于出版生态位视角的中国少儿文学期刊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王瑞;变动的文学关系下之“新锐文学期刊”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3 丁月梅;从《收获》的传播看网络时代文学期刊的生存现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梁玉;《西部》12年研究[D];新疆大学;2013年

5 张璐璐;河南省地市级文学期刊转企改制发展路径探究[D];河南大学;2014年

6 孙慧文;文学史视野下的80年代文学期刊演变[D];南京大学;2015年

7 李爱玲;从文学期刊的演变看市场对文学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冀晓静;新时期以来文学期刊的转型[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9 王德英;《萌芽》:困境中的突围[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焦玉鹏;八十年代文学期刊变迁特征及动因分析[D];北京印刷学院;2014年


  本文关键词:变动的文学关系下之“新锐文学期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20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20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4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