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诗歌研究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I207.2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李渔著作简述
二、当前李渔诗歌的研究概述
三、选题依据及意义
第一章 龆龄至而立前的李渔诗歌创作
第一节 幼尊道统,兼融佛道——少年诗的思想内核
第二节 事类、白描、借物志感——少年诗法概述
第三节 转益多师,拟古临摹——少作师承历数
小结
第二章 易代之际的李渔诗歌创作
第一节 而立知世,陈杂五味——题材流变
(一)理趣诗愈发稀少
(二)弃写述志诗与侠义诗
(三)纪游诗更加丰富
(四)纪乱诗、感事诗独秀一时
(五)农事诗、田园诗多出
(六)幕僚诗、酬答诗始出
(七)纪岁诗、悼亡诗时有见之
第二节 聊慰离乱恸,居闲万山中——李渔的诗心转变
第三节 以文为诗,中唐遗韵——艺术特色
小结
第三章 初居杭、宁时期的李渔诗歌创作
第一节 卖赋糊口,交游纪怀——李渔诗歌题材之继变
(一)说部诗、戏剧上下场诗始见
(二)纪游诗撰绘天下
(三)纪事诗快慰风雅
(四)赠答诗、唱和诗迭出
第二节 持机趣辞,行惩劝意——说部诗概述
(一)清浅、机趣与惩劝——说部诗之写作机杼
(二)融情绘境,机缘呼应——说部诗之叙事功能
(三)柳郎遗韵,事类纷繁——说部诗的艺术风貌
第三节 钟情释家,疏离道统——李渔思想观念继变
(一)佛学思想
(二)出离道统
(三)三教调和
小结
第四章 晚年间的李渔诗歌创作
第一节 生趣渐衰,诗风终变
第二节 从李渔之文学交游探析其诗歌审美
(一)与吴梅村之交游
(二)与顾景星之交游
(三)与杜于皇之交游
(四)与纪映钟之交游
(五)与其他朋辈之交游
第三节 李渔诗词对比纵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笠翁诗话》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曲金燕;;论李渔的亲情观[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06期
2 张赫;;李渔作品在日本的传播及其对婺文化“走出去”的启示[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04期
3 杜书瀛;;李渔《耐歌词》新论[J];文艺研究;2017年12期
4 汪凌汇;;李渔《十二楼》教化思想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03期
5 曹红敏;;李渔《闲情偶寄》及行乐养生思想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12期
6 黄强;;李渔“改名易字”说商榷[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7 李银梅;;李渔戏曲在情节结构上的三种形式[J];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01期
8 胡梦娜;;《风筝误》中角色的立体感[J];山海经;2016年12期
9 张智禹;;略谈李渔诗歌的“奇”[J];唐山文学;2016年05期
10 马婷婷;;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J];唐山文学;2016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红娟;李渔生活美趣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 骆兵;李渔的通俗文学理论与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卢寿荣;李渔戏曲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高源;李渔的整体戏剧观念及其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蔡东民;李渔戏曲编剧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3年
7 张宇;杨恩寿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8 王飞;中国古代市民美学:李渔闲情美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9 赵海霞;李渔文化活动及观念考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冰妍;北美汉学家韩南文学活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亚平;李渔诗歌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2 傅佩佩;李渔拟话本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渤海大学;2019年
3 郭迪;李渔《肉蒲团》的简本、繁本与原本[D];扬州大学;2018年
4 姚含章;李渔改编戏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5 黄玉枝;深度翻译视角下的李渔小说《无声戏》英译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8年
6 王燕;李渔戏剧舞台搬演技巧论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年
7 羊咪;李渔跨文体创作现象研究[D];扬州大学;2017年
8 邹文燕;李渔书信研究[D];扬州大学;2017年
9 邱文昱;论李渔小说的艺术特征及其理论渊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10 罗晓;美国汉学界的李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361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36139.html